01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核心)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涉及5个主要涉及领域: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增强社区的能力,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
4.健康信念模式的内容(考点)☆☆
(1)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严重性;(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3)自我效能;(4)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学因素。
5.自我效能的概念(考点)☆☆
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①自己成功完成过某种行为;②他人的间接经验;③他人的劝说和成功经历介绍增加信心;④情感激发。
6.行为改变的6个阶段(考点)☆☆
(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持阶段;(6)对于成瘾行为还有第六个阶段终止阶段。
7.五因素传播模式
传播者、信息与讯息、媒介渠道、受传者、效果。
8.人际传播的特点
(1)不需要非自然媒介,人际传播是广泛应用的基本传播形式。
(2)传播和接受双方相互转换角色,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反馈及时,交流充分,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和技巧,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4)信息量少范围小速度较慢。
(5)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9.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必需职业的人员和机构借助特定的技术;②信息公开,面对大众;③扩散较远、范围广,速度快;④传播对象分散;⑤单向传播,反馈较慢难以实现角色互换。
10.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
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策诊断(确定优先项目)。
11.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主要方面
教育策略、环境策略、*策策略。
12.健康教育计划评价的主要内容
过程评价、效应评价、结局评价。
02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1.营养的概念
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概念和分类(考点)☆☆
1)概念:是机体为了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共六大类,有些营养学家将膳食纤维也列入营养素。
2)分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量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小,称为:“微量营养素”。
3)常量元素:矿物质中有的在体内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mg以上者,称为常量元素,有钙、镁、钾、钠、磷、氯、硫共7种。
4)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0.01%,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锌、硒、铜、钼、铬、钴共8种。氟属于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
3.平均需要量(EAR)
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由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计算而得;是根据某些指标进行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是制订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4.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原来传统使用的RDAs,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5.能量系数(考点)☆☆
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每克脂肪可以释放9kcal能量,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产生4kcal能量,每克酒精产生7kcal能量,(但酒精不是营养素),每克膳食纤维产生2kcal能量。
6.GI是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GI高的食物或膳食,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则表示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血糖浓度波动小。
7.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0-65%。(考点)☆☆
8.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粮谷类和薯类。
9.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
10.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参与胆固醇代谢;参与精子形成;维护视力。
11.成人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脂肪20-30%。
12.每克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即/16),其折算系数为:6.25。
13.必需氨基酸8种: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缬氨酸——(记忆:假设租借来一两本书。)(考点)☆☆
14.一般而言,粮谷类食物中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的概念和应遵循的原则:
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要好;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同时食用最好。
16.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15%。
17.蛋白质生理功能有:①构成身体组织;②调节生理功能;③供给能量。
18.维生素的种类:脂溶(维生素A、D、K、E)和水溶(维生素B、C)。(考点)☆☆
19.矿物质分为: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氯)、微量(铁碘锌硒铜锰铬钴)。
20.我国成年人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为25g/d。
21.底层—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g(全谷物和杂豆类50~g,薯类50-g)。
从底层向上,膳食宝塔中的第二层包括蔬菜和水果,每天应摄入-g和-g。
22.每天应吃相当于液体奶g的奶类及奶制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烹调油25-30g。
23.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0-ml,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步以上的身体活动。
24.食物中*的特点:季节性、爆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25.保健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26.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作用:(1)调节生理功能;(2)增强机体防御力;(3)预防疾病;(4)促进健康
27.我国保健食品的分类营养素补充剂、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03
第八章身体活动基本知识
1.按日常活动的身体活动类别分类(考点)☆☆
①职业性身体活动;②交通往来身体活动;③家务性身体活动;④业余休闲身体活动。
2.身体活动的强度及其衡量
身体活动指导中,通常将身体活动强度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也有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级别。
最大心率=-年龄。
代谢当量1梅脱(MET)=3.5ml/kg/min(每公斤体重每分钟耗氧量)=1.05kcal(44kJ)(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耗能量)=3个千步当量。
3.按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的身体活动类别
①关节柔韧性活动;②强壮肌肉活动;③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练习;④健骨运动;⑤高强度间歇训练。
4.个体身体活动指导的基本原则:运动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量力适度。(考点)☆☆
5.身体活动的强度及其衡量
身体活动强度分为绝对强度(也称“物理强度”)和相对强度(也称“生理强度”)两类指标。
常用指标为代谢当量(Metabolismequivalent,METs,也称梅脱)1MET相当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消耗1.05千卡(44千焦耳)能量的活动强度。
6.身体活动强度的衡量(考点)☆☆
绝对强度的衡量,即代谢当量水平,身体活动可以分为:
高强度≥6METs
中等强度3~5.9METs
低强度1.6~2.9METS
静态行为活动1.0~1.5METs
7.老年人身体活动注意事项:参加运动期间,应定期做医学检查和随访;感觉和记忆力下降的老年人,宜参加自己熟悉的并有趣的项目;学会识别过度运动的症状;体质娇柔和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应慎重调整运动计划,延长准备和整理活动的时间;合并有骨质疏松和下肢骨关节病的老年人,不宜进行高冲击性的运动,如跳绳、跳高等。
8.身体活动的益处(考点)☆☆
强度: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5.9梅脱)可以降低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和病死率,如4~7km/h的快走和低于7km/h的慢跑,强度大于或等于7梅脱的活动具有更强的促进和预防疾病作用;强度小于3梅脱的活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体重控制。
时间:就活动时间而言,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对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相关症预防作用证据充分。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有赖于长期坚持。
健康效益每周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约每周8~10梅脱·小时)身体活动总量可以增进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血糖等。
9.单纯性肥胖的运动处方要点(考点)☆☆
每周至少5次,运动总量目标是每周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分钟高强度运动,建议循序渐进逐渐达标。
减重目标推荐:3~6个月内减重5%~10%。
注意事项:保护措施、防脱水、控制饮食、长期坚持。
04
第九章心理健康
1.心理现象的概述
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2.心理活动过程的概念及内容
①概念:心理活动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②内容: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3.个性心理的内容
个性心理亦称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①人格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②人格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4.认知过程的概念及内容
①概念: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
②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多种形式。
5.感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概念及内容
①概念: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②内容: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心理健康的定义(考点)☆☆
①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②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8.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9.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考点)☆☆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10.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考点)☆☆
①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②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③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④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⑤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⑥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⑦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⑧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11.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健康:(1)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2)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3)保持情绪稳定;(4)适当的性教育。
12.成年早期的心理健康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