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过后的开学季,很多学校幼儿园的门口又出现低龄孩子和家长依依不舍分别、甚至哭闹的景象。
2至4岁的低龄儿童,因为原生家庭的结构、家庭教养模式、以及学校环境跟家里的巨大差别,可能会表现出跟家长的分离焦虑。
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问题,调整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
要联合起来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抚、引导,帮助其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每个孩子面对跟家长的分离表现不同,有情绪、行为,甚至身体上的各种反常。
情绪低落或者恐惧:
分离焦虑的孩子,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表现淡漠,不主动、也不太回应同学之间的互动,不合群,看起来闷闷不乐。
也可能会感到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情绪也会表现为晚上怕黑、做噩梦。
行为极端:
分离焦虑的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抱着家长一遍遍的哭喊“不要走”。
当留不住大人,必须待在学校时,会扔东西打人、咬人,甚至不吃不喝威胁家长老师。
身体不适:
分离焦虑的孩子会容易引发身体的不适。他们不是说自己头疼就是肚子疼,有的会不觉中尿裤子。
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什么疾病,一回家所有症状就又消失。
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对于孩子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很好适应学校,家长不能因为着急而只是一味责怪孩子,因为造成孩子分离焦虑的原因,可能家庭和学校都有原因。
孩子有分离焦虑的原因很多,归分起来为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结构
全职妈妈带孩子
孩子的主要养育人如果是全职的妈妈,因为不用工作,全职的妈妈更容易把全部的注意力倾注给孩子,会跟孩子之间形成非常紧密的连接。
当孩子走向学校时就会感受到跟妈妈的分别是不容易适应的状况。
家里老人带孩子
如果孩子的主要养育者是家里的四个老人,可能会包庇孩子、宠溺孩子,使孩子发展不出自理能力。
长辈的宠溺、庇护也使孩子价值观混乱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教导。
我们看到现实里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上厕所。
在家一切由家人包办,基本的生活秩序良好。
一旦去学校,孩子不能按照老师的引导完成饮食作息流程,孩子会有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导致情绪变化。
(2)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特别是主要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非常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实验指出:
大约50%~70%的幼儿和母亲(主要养育者)是安全型依恋关系。
他们不用时刻抓紧家长的注意力,紧紧的依靠着母亲。可以在母亲视线可及的地方愉快的玩耍。
也可以积极的探索外界,也能在母亲短暂离开再回来后,很快恢复心情,继续玩耍。
大约15%~30%的幼儿跟母亲保持回避型依恋的模式。
母亲在不在身边,他们表现出并不在乎的状态。母亲离开他们不难过,母亲回来他们会回避。
约4%~25%的幼儿和母亲保持反抗型依恋的模式。
这类幼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后他们显得不安和强烈的反抗。
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既希望靠近母亲,又有点反抗母亲,显得非常矛盾。
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的孩子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问题。
(3)家长的教养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利特将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有实验分析显示,母亲的专制教养行为越多,孩子发生分离焦虑的可能性越大。
绝对强势的命令、体罚,会使幼儿感受到害怕,忧虑,惶恐不安。
长期在专制教养下成长,孩子会很难获得较高的自我觉知,和对外界环境的掌控感。成就感少,也很难感受到人际间的真诚关系。
另外,如果母亲本身是容易生气的,感到沮丧的,存在依恋焦虑的问题,孩子也很容易复制母亲的焦虑模式。
(4)学校的环境
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人际氛围,也是导致孩子适应障碍的原因。
例如学校的环境色彩是否温暖明亮,饭菜口味是否符合幼儿饮食需要,老师讲话是否温和耐心,同学之间是否友好和睦,都是影响幼儿适应状态的外部因素。
如何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孩子的分离焦虑既然不是孩子一个人造成的,当然也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多方配合。
(1)适当调整家庭的教养和互动模式
例如全职妈妈带的孩子,可以尽可能增加父亲的陪伴和互动,让父亲带领孩子读绘本,玩游戏,画画,让孩子和母亲的紧密度松动一下。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家长也要给予孩子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