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程思
嘉宾: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潘圆
中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就业处副处长李伟
我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璇
高顿教育助理总裁肖金菊
——————————
1主持人:残疾人就业的难点有哪些?对残疾人就业我们又有哪些方面的扶持?
李伟:残疾人就业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其中听障人士就业难点主要有3方面。一是听障人士的交流障碍;二是社会上懂手语的健全人并不多,社会对残疾人残障人士就业比较优势的了解不够多,例如有些工厂环境嘈杂,健全人的耐受力低,听障人士在这些岗位的稳定性则更高;三是无障碍交流的环境仍有待改善,例如有的单位认为听障人士一定存在沟通障碍,但他们中很多人通过人工耳蜗、助听器是可以交流的。我们国家目前有专门的比较完备的残疾人的就业*策。国家设计了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制度,出台了《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意见》《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等。各省份也依据这些意见出台了具体的办法措施,包括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奖励办法等等。
社会各方力量应该对残疾人予以更多的
2主持人:促进无障碍沟通,进而促进无障碍就业,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郑璇:工作以来我走访过很多的招收听障者的机关单位工厂,我自己也从事了11年高等聋人教育的工作。我的感受是,听障朋友就业潜力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他们四肢健全,大脑可以自由运转,有非常大的就业潜力,我们现在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个群体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听障者面临的最大障碍,如果从自身角度分析,还是在于沟通。沟通问题如何破解呢?我提出三位一体的沟通课程体系,像一个三角形,下面两个角是语言。要有书面能力和口语能力,这是大学语文课要攻克的难关;在群体里面要有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手语课。这两个语言类的课程搭建了很好的语言能力的基础,这个基础之上,再去提升文化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
不管口语者还是手语者,我们都可以通过沟通能力的建构,提升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职场上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我们的听障教育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
3主持人:在服务残疾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媒体可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潘圆:我们的主题是“从无障碍交流到无障碍就业”,我认为对听障人士来说,交流是“生存”,就业是“发展”。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生存”,而是要有尊严地生活。媒体的责任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到底是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落实助残*策、帮助残障人士鼓与呼是我们要做的。
我们报道过《疫情之下,看不见的人怎样被“看见”》。记者发现网上有残疾人发帖,就找到发帖人进行采访,发现一些抢菜软件对残障人士不友好,他们的生活面临很大的问题,文章提了建设性意见。通过这样的报道,让他们的困境被看见、引起重视。媒体的报道可以提高整个社会
4主持人:在促进无障碍交流和就业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肖金菊:首先,提供平等的机会,在用人招聘时,不能设置一些特殊障碍,甚至可以适度向听障人士做一些倾斜。另外,要
有一个关键词,叫“无差异”。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也想发起一个倡议——“我们要无差异就业”,给残疾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毕若旭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