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TUhjnbcbe - 2023/7/1 20:48:00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704/4202004.html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急性应激障碍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文章回顾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急性应激障碍的测评方法、发生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记忆的关系、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创伤;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洪水、地震、暴力侵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如其来的自然或人为导致的事件,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创伤后果,严重干扰了人们身心的正常活动。为描述人们暴露于创伤事件后最初一个月内的瞬时或短暂的应激反应,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于年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forMentalDisorders,DSM-IV)中引入了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以下简称ASD)的概念,并确定了ASD的诊断标准(HarveyBryant,a)。

1ASD指个体暴露于某创伤事件后的2天到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症状(Bryant,Harvey,DangSackville,)。创伤事件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事件(HarveyBryant,;MooreZoellner,)。ASD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具体地说,分离包括麻木、意识涣散、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分裂性遗忘;再历包括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想象、思考或悲痛的再次出现;回避指对创伤事件相关的思考、情感或地点等的回避;过度警觉指焦躁不安、失眠、易怒、高度警惕、注意力难以集中。

当人们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同时满足下述几个条件时,在临床上就可以被诊断为ASD: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伴随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或厌恶感;至少存在3种分离症状;至少存在1种再历症状;明显的回避;明显的过度警觉;持续时间为2天到1个月(Bryant,Harvey,DangSackville,)。

1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估

目前,诊断ASD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成年人的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cuteStressDisorderInterview,ASDI)、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cuteStressDisorderScale,ASDS)、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AcuteStressReactionQuestionnaire,SASRQ),以及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hildAcuteStressReactionQuestionnaire,CASRQ)、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TheAcuteStressChecklistforChildren,ASC-Kids)。

Bryant,Harvey,Dang和Sackville()依据DSM–IV的诊断标准,开发了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SDI)。ASDI是结构化的临床访谈问卷,由19个项目构成。ASDI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同时效度,其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再测信度为0.88。Bryant,Moulds等人()在ASDI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自评的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ASDS的19个项目主要评价ASD症状的严重程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量表的α系数为0.96,27天间隔的再测信度为0.94。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由多个分量表组成,包含30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预测效度也都令人满意(Cardeaetal.,)。SASRQ主要用于评价ASD的症状表现,第17卷第3期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无法对ASD做出诊断。

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ASRQ)是一自评式的诊断ASD的工具,施测对象为9~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该问卷包括48个项目,采用Likert3点计分。CASRQ不仅能够用于ASD的诊断,还可用于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Salmonetal.,;Bryantetal.,;Sinclairetal.,)。

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ASC-Kids)是Kassam-Adams()开发的一个简洁实用的诊断儿童和青少年ASD的自评量表。ASC-Kids的适用人群是8~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2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研究者发现,对于不同的创伤事件,ASD发生率也有很大不同。Harvey和Bryant(b)发现在交通事故中,16%的受测者完全符合ASD诊断标准,15%的受测者符合亚ASD(仅不符合1个诊断标准)。Kuhn等人()对经历交通事故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0%的受测者表现为ASD,28%的受测者表现为亚ASD。

Meiser-Stedman,Dalgleish,Smith,Yule,Bryant等人()在一项对6~17岁交通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发现9%的受测者符合ASD标准,18.5%的受测者符合亚ASD标准。Kangas等人(a)对癌症患者的AS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的受测者符合ASD标准,32%的受测者符合亚ASD标准。Ginzburg()对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考察,发现18%的受测者被诊断为ASD。Lubin等人()考察了战争期间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发现受测者中5.3%的医生和8.5%的实习医生表现出ASD症状。Israelski等人()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发现,ASD的诊断率为43%。

多数研究发现,ASD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Fuglasang等人()、Kangas等人(a)、Kangas等人()、Israelski等人()的研究均发现女性的ASD发生率显着高于男性。Meiser-Stedman,Dalgleish,Smith,Yule,Bryant等人()在以6~17岁少年为对象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女孩的ASD发生率较男孩较高。

年龄也是ASD发生率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Cohen()比较了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战争创伤的急性应激反应,结果显示,13.2%的青年受测者、4.7%的中年受测者和4.3%的老年受测者符合ASD诊断标准,而3个年龄组的亚ASD发生率分别为20.6%、14.1%和4.4%,老年组的亚ASD诊断率及急性应激症状显着低于其他2组。在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样本的3项研究中,ASD的诊断率分别为8%、10%、7%,亚ASD的诊断率分别为17%、18%、17%(Salmonetal.,;Bryantetal.,;Sinclairetal.,)。

较之于12~17岁儿童,8~11的儿童更多地符合ASD标准(Sinclairetal.,)。Kangas等人(a)、Kangas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与亚ASD被试比,ASD被试较为年轻。

除了上述常见的几个因素外,Fuglasang等人()在研究中还发现,创伤经历者对创伤事件的威胁或危险的主观评估、对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总体满意度与ASD显着相关。

Kangas等人()发现罹患癌症时的分离反应、特质焦虑、认知功能的降低等与ASD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Meiser-Stedman,Dalgleish,Smith,Yule和Glucksman()也对ASD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他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年龄在10~16岁之间的儿童和青少年,涉及的创伤类型包括暴力侵害和交通事故2种。研究结果表明,19.4%的受测者被诊断为ASD;主观的创伤威胁感、感觉负载记忆(sensory-ladenmemories)、对消极情绪的沉湎、担忧、焦虑敏感性与ASD存在显着相关;焦虑敏感性(anxietysensitivity)、沉思(rumination)、凡事往好处想(positivebeliefsaboutworry)这3个认知风格变量共同调节主观的创伤威胁感与ASD的关系,同时,感觉负载记忆也调节主观的创伤威胁感与ASD的关系。

3急性应激障碍的预测功能

DSM-IV引入ASD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别出以后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的受创伤个体。

Harvey和Bryant()在对交通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发现,78%的ASD个体在创伤6个月后形成PTSD,相对于非ASD个体,ASD个体更有可能出现PTSD。Harvey和Bryant()以交通事故后中度脑损伤个体为被试,考察ASD对PTSD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中度脑损伤的ASD个体,80%在创伤2年后被诊断为PTSD。

Kangas等人(b)的研究发现,在癌症患者中,ASD和PTSD之间存在较强的预测关系,并且,ASD中的分离反应,是6个月后的PTSD的最佳预测指标,同时也是确定PTSD严重程度的唯一的预测变量。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非ASD受测者发展成PTSD的数量与ASD受测者发展--心理科学进展年成PTSD的数量存在显着差异,ASD受测者更有可能形成PTSD(Kangasetal.,c;)。Meiser-Stedman,Smith,etal.()对经历单一创伤事件的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ASD与之后出现的PTSD相关显着。

尽管ASD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PTSD,但许多研究者对ASD的诊断标准及其对分离症状的强调仍有质疑(HarveyBryant,),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