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情绪安定愉快是3-6岁幼儿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目标之一,建议教育者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依赖感;同时,帮助幼儿学会适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一致。
而焦虑是一种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负面情绪。尽管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幼儿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但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的焦虑状态而无法自拔,就有发展成焦虑症的危险。
焦虑症不仅会给幼儿带来一系列生理发育问题,同时还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有研究表明,高特质焦虑的幼儿完成复杂数学任务的速度显著地慢于低特质焦虑的幼儿;执行功能方面,转换过程会受到特质焦虑的影响,抑制控制会同时受到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影响。
在社会交往中,低焦虑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相对于焦虑情绪水平较低的幼儿来说,焦虑情绪水平较高的幼儿主动发起的社交请求更容易遭到拒绝,他们也更少地向老师发起社交请求,这些请求得到老师的响应也偏少。
不仅如此,焦虑症也与其他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共病风险,如抑郁症、双相障碍、多动症等。显而易见,一旦罹患焦虑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不利影响,与《指南》和《纲要》的宗旨相悖。
虽然幼儿园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纲要》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中就明确提出,学前教育需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发力。这是因为在个体成长的生态系统中,家庭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微系统,是幼儿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就幼儿焦虑而言,父母的特质、父母之间的互动及各自与幼儿的互动都对幼儿焦虑的产生和缓解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下,母亲通常是家务照料者和孩子抚育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要使命。
受言语发展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对幼儿的问卷调查研究通常以他评问卷为主,幼儿的亲近他人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来作答项目。而儿童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情景性,在不同场合表现的行为问题不同。
过往研究表明,父母相对教师而言更易发现幼儿的神经症性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研究选择由母亲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根据母亲的评定来发现幼儿的焦虑这一情绪和行为问题。
一、幼儿焦虑现状
焦虑得分分布
此次调查中,幼儿在社交焦虑、特定焦虑、分离焦虑、广泛焦虑分量表的得分和量表总体得分的分布都呈正偏态分布,幼儿的得分中高分值的比较少,大部分分值处在低分段,呈现地板效应,揭示出大部分幼儿焦虑水平不高的现状。
国内对幼儿焦虑情绪的阳性检出率基本在15%左右,即约85%的幼儿,其焦虑未达阳性水平。国外Bufferd等人对幼儿焦虑障碍的筛查,符合任一DSM-4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比例是19.6%。
虽然焦虑症具有发病早且病程缓慢的特点,幼儿阶段也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是它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能受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多地来自家庭,来自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比如,相对学龄儿童来说,幼儿来自学业和同伴的压力更小。因此,幼儿焦虑得分普遍较低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需要引起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