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死亡能不能被超越一认知障碍
TUhjnbcbe - 2023/4/8 10:31:00
北京比较好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0/10057595.html

死亡是任何生者的必然归属吗?永生有可能吗?古往今来,对生死的追问和探索贯穿了宗教、科学、艺术等几乎所有文化领域,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不论通过什么方法来延年益寿甚至希冀长生不老,无不是表现出对于生的眷恋与渴望。但不管是解释谜团还是满足生趣,由于人自身的一些问题,最后往往使人无奈悲叹。

首要问题是对于生死的认知存在一些阻碍。

一、对死的文化禁忌和心理恐惧。这种文化和心理从远古一直蔓延到现代,积淀为一种潜意识和本能,就像是天文学虽然告诉我们黑夜的形成原因,但仍然不能消除我们对黑夜的莫名恐惧一样。这种障碍使人类文化巧妙回避直面死亡,发明了不少让人在回避中同时还能心安理得的方法。从这个角度看,人虽然常常以热爱真理自诩,其实往往喜欢选择性地发现和接受真理,这就使人的视野中必然少了很多内容,包括死的秘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限制。以儒学为重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和“生”为侧重,由道而讲生、讲人伦和社会自然,缺少对死的专门阐发。孔子说通过对生的认知来了解死,以及孔孟、老庄、列子等先贤关于我、想、静、神、虚、无为等一些内容非常重要,惜乎表述慎少。管窥其中,深奥精微,足见诸先贤必有所隐约。对事物的认知,需要联系和比较,了解生需要了解死,了解死需要了解生,如果对死的认知缺乏,就不容易理解生,那么结果就是对生缺少认知程度,从而并不能理解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还影响了佛教东渐后的本土化创造,禅宗明心见性和陆王心学的行布表现出传统文化和佛教的交汇融合,这个过程是佛教适应中国、本土文化选择接收佛教部分内容的过程。而佛教关于死的一些阐述,比如中阴身、两种生死、行蕴等内容并没有成为汉地佛教的重要内容。

三、科学和唯物的局限。西学昌盛的时代,科学理性、唯物实践把此外的认知和实践方式判为迷信,对于以科学实践方式无法完全触摸的死,采取了草率鲁莽的态度,宣布意识作为大脑的机能,身死则识灭。这种对于物的存在的片面绝对,把与物对称的心置于一个次要和从属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当死变成一个简单易懂、无须探讨的事情时,对死的认知的大门也就以已经彻底解决的方式关闭了。现在,当唯物倾向的科学、医学以精卵、脐带、脑电波来面对生命和生死的时候,死好像已经毫无秘密可言,剩下的只是对生死规律的无奈或豁达,以及希望通过科学医学手段来延长寿命的心有不甘。

1
查看完整版本: 死亡能不能被超越一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