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儿女
(本文字数:阅读时长约:2分钟)
我发布的上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青春期的家庭冲突。
从表姐家这次父子打架引发了我对青春期问题起源的思考,仔细想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观点,很好的诠释了孩子因自我认知冲突从而引发了青春期的问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从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角色期望之间冲突来分析,并提出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观点。
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与自己有关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统一整合起来的人格化,简言之就是个体认真且努力的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立的人。
青少年有别于儿童时期的“自我感知”,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讨厌现在的自己,我讨厌我的父母!”
面对社会角色的发展要求与对自身发展的现状不满或迷茫,从而产生冲突,而这些内心冲突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外在表现出许多青春期问题。
这些孩子内心一定有这样一些声音“我掌控不了这些!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对自己不满意!我讨厌我的父母”等。
关于个体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提出一般有四种状态:
扩散、延缓、早闭以及达成
---扩散
个体没有一个清楚的自我认识,对将来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容易出现适应障碍和自卑情绪,
面对困难也很难做出选择,会逃避思考问题。
这样孩子的父母一般是冷淡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常常有否定孩子成长的行为,
有的家庭是父母角色缺失,有可能造成子女自我同一性扩散。
叛逆、漠不关心、脾气大等问题大概率的会发生在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身上,因为此刻他是迷茫、混乱和无助的。
---延缓
父母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允许其探索和尝试,也给了孩子一定的支持,但是没有积极主动的面对和处理孩子成长面临的问题,让子女开展自我探索,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孩子需要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早闭
因为减少探索、盲从权威,有些孩子过早的关闭了自我思考和冒险的大门。
其父母具有比较强的操控性、避免子女有自己的观点、但一般和子女的关系比较亲密,子女也比较信任自己的父母。比如“妈宝男”,就是典型的早闭情形。
---达成
而那些有目标和价值感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知道全身投入。这是比较好的发展状态,因为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鼓励孩子自主独立,愿意倾听和共同探讨,包容共建良好家庭氛围。
姐姐家的孩子
因长期在父母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成长,缺乏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缺少父母一致性的引导,自己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自我认识,对将来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即使有,姐姐和姐夫也会第一时间干预制止那些他们认为的一切不利于学习的行为,从而造成了孩子同一性扩散和混乱。
为此,我专门和姐姐一家人分别开展了相关谈话,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养过程中的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给出了一些适合她们家情况的建议。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我同一性。
(1)觉察不良状态
子女的不良状态我们要第一时间觉察到,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