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具体表现有如下五个方面,通常作为孤独症的基本诊断标准之一。
社会交往障碍——缺乏社交凝视、微笑和依恋
他们的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并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常常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或茫然地看远方,给人一种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感觉。小婴儿母亲抱着吃奶时不会出现期待的兴奋,极少用微笑来应答别人的笑容,对母亲的离去没有反应。平日没有搂妈妈的脖子、亲脸、拥抱等亲昵行为。有的患儿有一定的亲昵行为,但过分夸张,如不停摸妈妈的脸、背、耳垂或让妈妈时刻背着他,这与其说是母子亲昵,不如说是把母亲的身体当做特殊物品的依附性行为。
社会交往障碍——不能使用共同注意
他们不能使用共同注意。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往往抓着大人的手放在上面或站在旁边哭,而不是有意地指这个东西。对待人像对待物体一样,在被迫要求注意的过程中没有伴随的情感表现。社会交流障碍在年龄小的正常儿和智力低下的儿童也会出现,但持续时间不久,可孤独症儿童会持续至学龄期以后。
社会交往障碍——不能使用象征性游戏
不能进行正常游戏孤独症患儿在游戏中很少出现自发的象征性游戏。他们玩积木只会把积木排成一些固定格式,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但不会想象这个积木像什么东西。学龄前期的孤独症患儿不会玩一些假装游戏,如“过家家”。他们对合作性游戏缺乏兴趣,常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去了也是被动充当角色,跟在别人后面跑来跑去。他们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如玩藏猫猫,没等别人找他,他便自己出来了。
社会交往障碍——不能遵守社会规则
不能遵守社会规则孤独症儿童通过教育也很难做到在幼儿园或学校时,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能克服自己的欲望,不做集体和社会不允许的事情。课堂上他们常常离开位子,独自做自己的动作,如转圈圈、敲打东西,甚至跑出教室等。
社会交往障碍——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不能建立伙伴关系正常儿童一般在2~5岁伙伴关系开始形成。当孤独症患儿视野中出现一个儿童时,他们很少去注视、探究。不管其他小朋友如何开心,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没有加入的愿望。他们常常独自玩耍,自己迷恋于感兴趣的东西,如茫无目的地走动。有时他们也走近其他小朋友,但常常是简单地拉、抓或攻击其他小朋友。
参考文献: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主编:陈艳妮副主编:左雪梅第四*医大学出版社西安
小贴士: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的方法
01提高接纳亲近的程度
(1)与人接触:玩接触类身体游戏,亲吻别人。
(2)与物件接触:引导孩子玩弄绒毛洋娃娃或玩具。
(3)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亲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有与别人接触身体的时候,牵手、排队等。家长宜先观察孩子较接受跟哪些人接触及接触身体的哪部位,让孩子慢慢适应,再逐渐接触不同的人物及身体的不同部位。另外,也可以观察孩子较接受接触什么物件,并由这物件开始进行训练,当他完全接纳后,逐渐让他接触至其他物件。
02建立运用物件及身体的技巧
(1)增强操作物件的技巧:例如摇木马、推车等。
(2)增强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的意识:例如轮候推车、叠积木、捉迷藏。
(3)增强参与假想式游戏的能力:例如协助照顾洋娃娃的日常起居、假装手偶作对话、孩子自行扮演另一人物或物件(扮医生、扮树)或是演出简单的短剧。
(4)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例如在指示下协助成人做简单的工作(丢废纸),进而按口头、标志或文字批示完成一连串工作(收拾玩具、抹桌子、摆放食具等)。
03提升引发社交沟通的能力
(1)营造孩子喜欢的环境,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在摇动游戏中,当孩子玩得兴奋时突然停止,待他提出要求后才继续摇动。
(2)制造孩子需要别人协助的情景,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例如把孩子喜欢的食物放在很难拧开的瓶中,让他要求别人协助。
(3)在游戏中轮流进行某活动:例如轮流寻找躲藏的人。
(4)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他跟别人沟通的技巧:例如接听电话。
04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
(1)以动作回应别人的要求:注视别人、在要求下亲吻别人。
(2)用话语回应别人:例如能有礼地道谢。
(3)明白别人的需要,并做出适当回应:知道别人感到寒冷便把衣服拿给他。
(4)在游戏规则下回应别人:例如按规则轮候玩游戏。
(5)能独立工作:a)在口头指示下,完成工作:按指示为他人丢废纸。b)在文字指示下,完成工作:按文字的指示完成某些项目,像书屋、收拾玩具等。c)在环境提示下,完成工作:例如下课时便抹桌子、进膳前便放食具。
05减少孩子发展行为的障碍
如果因为环境混乱以致孩子无法有效地学习,便须找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如:更清楚的视觉安排,让孩子明白环境对他的要求,以获得较佳学习效果。
如果改善了环境安排也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便要观察孩子感觉统合是否有问题,可咨询职业治疗师,共同商讨改善孩子因未能组织感觉刺激而导致学习障碍的方法。
06减少因环境转变而引起的问题
可使用程序卡及时间表,让孩子清楚看到将会发生的事情或可预计的转变,以减少其不安。
如果孩子因为未能解决外界刺激而引起不安,便要先帮助孩子组织环境,当他明白环境的要求时,便能适应转变。同时,家长要耐心,孩子需慢慢的适应转变,所以要分多个阶段进行,让孩子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