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受到遗传、大脑发育、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脑会指挥、支配我们的言行,而环境因素在从基因到大脑的蛋白表达上起调节作用;同样,从大脑到行为,我们的环境与教育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遗传不一样,我们对他的大脑发育和行为发展的期待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西南大学教授冯廷勇自信的起源与培养一个人有没有自信是可以从他的姿态、语言、眼神中看出来的,但一个人的信心跟他的颜值、财富、社会地位之间并不直接构成因果关系。一个人白手起家,经过不断拼搏、体验成功,只赚了万;另外一个人买彩票中了3个亿。如果这两个人站在一起,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谁更有信心。因为前者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并体验成功积累出了信心。所以,信心的获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成功的体验,一个是成功体验的积累。浙江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两只SD老鼠,从养殖场抓过来,它们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在管道两边各放一只,让它们在中间相遇,它们挤挤挤,最终有一只获胜。老鼠获胜了大概6次以后,再放一只老鼠进来,这只老鼠瞪了那只新来的老鼠一眼,新来的老鼠就退走了,这就叫“气场”。现在把这只有气场的老鼠放到一个板子上,这个板子只有一个角上是暖和的,其他地方都是很冷的,老鼠就会争夺那个暖和的地方;如果放的都是没有经验、没有气场的老鼠,它们就会互相挤;但是放了一只有气场的老鼠,它基本会把其他老鼠全部挤下去。令人惊讶的是它盯着其他老鼠,其他老鼠都不敢过来。这说明老鼠的气场是可以迁移的,不光在管子里面斗争赢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迁移到争夺暖地的场境。研究团队用光遗传学技术,打开或关闭了老鼠大脑内侧前额叶特定的神经通路,再让它去跟别的老鼠挤就被挤出来了,因为它没有了信心。这只没有信心的老鼠怎么变成有信心的?不光让它内侧前额叶特定蛋白表达,更重要的是让它跟别的老鼠挤,如果能够连续胜6次,它就会从一只没有信心的老鼠变成一只有信心的老鼠,是6次以上的成功经历让它的信心稳定下来。人比老鼠要聪明得多,所以人的信心的建立和稳定只要2-4次。相反,如果你在同一个事件上连续遭受三四次失败的话,那么你在这个领域的信心基本就被击溃了。因此,连续成功或连续失败,对他是否能建立信心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对小孩子来说什么阶段建立他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呢?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讲到,人最早获得信心大概是1.5-3岁这个阶段。因为1.5岁之前的小孩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活动能力都非常有限,那个时候他对环境的适应更多的是靠抚养者的照顾。但小孩到了一岁半以后,能说会跑会跳了,这个时候他可以通过他的能力来影响外面的世界。你带一个1岁多的小孩进电梯,如果你让他按电梯,电梯启动他会很开心。因为他觉得是他让电梯走的,他影响了这个环境,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的教养方式就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其自由地探索。除了提供安全环境让其自由探索外,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这时候最怕的是小孩儿伸手想要拿一个东西,父母马上就拿给他,这对他的自信心建立是非常不利的。比如有一个玩具,小孩伸手拿不到,这时他会搬个凳子过来,还差一点,再找个棍子过来,爬上凳子,最后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对于成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2-3岁的小孩来讲,他需要付出强大的意志力,他要不断地尝试错误,这除了发展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要抓住发展敏感期从科学上来讲,人脑发育主要有三条线:一条是杏仁核的发展,这是感性线;另外一条是额叶,这相当于理性线;感性和理性需要记忆为载体,因此有了第三条线——海马。海马是我们记忆的中枢。大概2-3岁这个阶段,我们有个幼儿健忘期,这个时期的事情我们在正常的意识中是回忆不起来的,因为海马这个阶段的发育导致我们后来从意识面很难直接提取,但是这个时候所建立的记忆,对人的整体发展是有泛化性作用的。语言学习与早期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你是哪个国家、哪个种族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在出生后大概4-8个月这个时间段,暴露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就会保留下那个语言的语素。比如中国人现在长大了要学俄罗斯的弹音,弹不动,但是如果在那个阶段暴露在俄语环境就会保存下那个语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一般认为在0-6岁,以后语言学习能力会急速下降。美国人的母语是英语,他学中文就是学外语。一项借助美国儿童来做的实验表明,直接交互式的美国小孩在10-12个月对中文音素的分辨能力显著优于只听或只看的小孩。另外,学习语言光讲还不行,还得用眼神交流,建立这种连接,而这种连接跟他的神经反应是呈正相关的。因此,学习是一个三者交互的过程,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客体,三者交互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记忆这一类基础能力,遗传和大脑的发育所占的解释力是绝对有优势的,后天训练有一定的可塑性,但是可塑性是相对有限的。就记忆而言,人可以分几类,一类是记得又快又牢的,一类是记得快忘得快,另有一类是记得慢但是记得牢,还有一类是记得慢忘得快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地看待小孩。我们所谓的兴趣班、培训班,往往只能扬长,即将潜能变成优势,但在避短方面是非常有限的,真正要补短必须做专项的训练。比如注意力有缺陷,必须做非常严格的专项训练,才可能有提高的空间,或者提高到一定程度。所以,一定要抓住敏感期跟大脑可塑性。因为在敏感期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就是事倍功半的状况。习惯养成与正强化人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认知发展,另外一条是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这条线更多的来源于遗传和大脑的成熟,先天因素在里面的作用更大。而社会性发展,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等,更多的是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要求他按照这个规范来塑造,因此后天更重要。对于认知发展来讲,我们尽量少去强化。你的小孩很喜欢画画,很喜欢弹钢琴,很喜欢说英语,你要尽量少表扬他,因为你过多的表扬实际上是把他内在的动机被外在动机替代掉,是在削弱他内在的学习动机。但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如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要及时强化,一旦表现出符合预期的行为,就要赶紧强化,让他保留下来。对于儿童来讲,早期我们培养或者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逐渐内化为他的观念或者认知。大家不妨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背那么多唐诗宋词,现在还能背几首?但是你在小学阶段如果形成了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玩具的习惯,就可能受益终生。反过来,如果你老公有一回家就扔臭袜子的习惯,你再怎么骂他都没用,因为他已经过了行为塑造的关键期,而且你越说他越会反弹,因为你伤害了他的自尊,他会有意无意地反抗。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好的会变得越来越好,差的会变得越来越差。心理学也是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变得越来越勤奋,而有些人会破罐子破摔?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越成功越勤奋;如果一旦失败,就可能进一步失败,最后变得习得性无助。人形成特质性自卑最容易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因为那个时候他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当中,尤其是在10岁左右,一定要让他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获得习得性勤奋,而避免习得性无助。—END—来源
本文刊于《教育家》年6月刊第四期,原标题《幼儿的脑可塑性与关键期教育》作者
西南大学教授冯廷勇编辑
邢晓凤设计
朱强统筹
周彩丽脑科学与教育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研究表明:多运动可以提高孩子智力!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