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项关于大学生缘何ldquo空心化 [复制链接]

1#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秦春华教授曾经撰文直击,在高考招生面试这些出类拔萃学生时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他们“在那无可指摘的简历背后,却存在着人生目标的模糊空白”。这样的情况同样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为什么在常人看来普遍优秀的他们,会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质性访谈法以研究型大学14位具有典型"空心"特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空心化"主要源自于自我认识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受限化、知识探索的边缘化和成就认可的异质化,从而提出应从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校园多角度丰满大学生人生意义来源,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深刻全面的理解。

作者: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年第10期

原文标题: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

摘要

基于人的整全发展理论,"空心"是个体对人生缺乏规划、对人生价值迷茫进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审视和追求的一类教育现象。文章采用质性访谈法以研究型大学14位具有典型"空心"特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空心化"主要源自于自我认识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受限化、知识探索的边缘化和成就认可的异质化。我们应从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校园多角度丰满大学生人生意义来源,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深刻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

“空心”;人生意义;大学生;意义来源;

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作了一个名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他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大学近四成新生觉得“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到烦躁、厌恶”“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心病”[1]。北京大学秦春华教授曾经撰文直击,在高考招生面试这些出类拔萃学生时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他们“在那无可指摘的简历背后,却存在着人生目标的模糊空白”[2]。无独有偶,西方顶级大学的精英们与我们研究型大学的“天之骄子”有着惊人的相似。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这样评述,他们“高智商”“有成就”,“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之下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空虚和孤独”,他们如同一群“优秀的绵羊”“按部就班地生活”,既无法去“领悟人生的追求”,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意义”[3]。

令人困惑与费解的是,这些在学业成就上表现超群的“天之骄子”为何会失去其人生方向、找寻不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为何在东西方研究型大学中都有相当部分的学子出现了“空心”的“症状”?以徐凯文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空心”是一种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这样的理解未必有污名“空心”的趋势和倾向,使众人谈“空心”色变。若“空心”仅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那又是什么深层次原因导致他们产生这些“症状”呢?因此本研究认为,心理障碍可能只是“空心”现象的表征,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机理才是关键。我们切不可将以人生意义缺乏为表征的“空心”污名化、标签化,而应将它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类教育现象。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的视角来深入探究“空心”学生缘何“空心化”,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培养出他们更完善、更丰富的人生素养,从而实现我国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和落实,特别在目前创新导向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研究型大学更加科学、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发展意义重大。

01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中叶,人生意义问题在西方哲学界受到极大的重视,不久伴随着Frankl《寻求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出版而进入心理学领域。近些年,以Astin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学家也逐渐认识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