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办案心法亲测好用的ldquo解压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家庭事业均不可偏废,上老下小都不能忽视。外有纠纷乱耳,内有案牍劳形。

不知不觉中,压力复压力,压力何其多。

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听之任之、挺之忍之,最终让自己不堪重负。

本期我们邀请到杨浦法院的“心理学达人”*雯,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心理学,并获得多项专业证书。她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解压方案,帮助我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01警惕“慢性压力”

“压力”最早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也称为物理压力(physicalstress)。

19世纪末,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即为心理压力。

看不懂在说什么?没关系,也不需要倒回去再看一遍。虽然压力的定义看上去很陌生,但压力本身于我们而言已经是非常熟悉了。

我们刚才在没看懂压力的定义,但又试图去理解它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愉快,就是压力。

适当有压力是好事。

比如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压力就能够促使我们去学习、思考,甚至研究,直到我们理解了压力的定义,压力也就消失了。

这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压力也叫急性压力。

与之相对,过度的压力是坏事。

过度不仅表现为压力值过大,也表现为承受压力的时间过长。

长期处于重压之下,不仅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生理上也会出现头痛、腹泻等躯体症状。

更为严重的,则出现焦虑症、抑郁症、适应困难等应激性心理障碍,身体健康也同样面临威胁。

这种长期折磨我们的压力也叫慢性压力。

面对慢性压力,我们的大脑会将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身体机能修复系统的工作强度调低,以分配更多的资源给大脑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慢性压力会引起躯体症状以及身体疾病的原因。

但要知道,慢性压力的打击是全方位的。重压之下,我们的认知功能同样会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虽然资源分配给了大脑,但是大脑并不能很好地去解决问题。

不难看出,慢性压力是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不要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最近经常失眠?经常头痛?经常心烦气躁?可能我们已经处于慢性压力的笼罩之中,是时候想办法解压了。

02认清压力打哪儿来

慢性压力和其他常见病一样,不可怕,但也要对症下药。

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慢性压力的“七寸”就是压力源。找准压力的来源,让它打哪儿来的还上哪儿去,不要总缠着我们不放。

寻找压力源,首先要学会提问题。

问题不是“Whereareyoufrom”,而是“目前我最关切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事情最让我感到烦恼”“什么时候我会有所感觉”“我必须为此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自我感受,确定压力所在。

常见的压力源有最后期限、任务负担、展示自我、与他人意见相左等。具体到法院人身上,压力可能来自结案,来自审限,来自被“改发”,来自舆情,来自考核等等。

找到具体的压力源,我们首先可以评估自己是否反应过度。当我们发现,“原来就是这个困扰我这么长时间啊”“原来我天天就是在为这个事儿烦心啊”,我们就会恍然大悟,“那很不值得啊”“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法。比如手里的复杂案件长时间结不掉,合议庭成员意见不统一,那么可以申请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寻求智库支持。

最后,我们要有“方法总比困难多”的心态,使自己能够自动地屏蔽掉多余的压力,保持在最适合解决问题的适度紧张状态。

既然压力过载,通常压力源都不止一个,在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中,还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将工作压力引起的负向情绪带入家庭生活中,对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又产生了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如果最根本的那个压力源我们还暂时无法解决,那么可以先行切断压力源之间的联系。接着上面的例子讲,虽然现在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不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回家。

更聪明的做法是,认识到家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支持可以消解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将沉默寡言冷暴力变为与家人聊天谈心,主动寻求情感支持;把四处挑理充满敌意改成为家人做点事情,获得成就感,体会家庭温暖。

其实,这些做法也是我们最常见的解压方法。当我们稍稍“松绑”,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和压力源中的大Boss一决胜负了!

03实用“降压十八掌”

/悦纳自我/

世上有两种事,我做得好的事和我做不好的事。

法院人大多从小到大都是佼佼者,很多人都懂得如何享受成功,但很少人懂得如何接受失败。总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做好、都能做好,无形之中给自己施加了太多压力。

我们要承认,我们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办出精品案件的自己值得肯定,把菜炒糊的自己也值得鼓励。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缺点、短板,承认自己有时的“无能”“软弱”。

悦纳自我之后,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我们不太擅长的事情,才能有更充足的心理能量去努力把它们做得更好。

当然,努力做好和做好是两个概念。对于结果,我们要坚持一个理念——凡事,尽力了就好。

/自我隔离/

一旦感觉压力超过了自我承受的限度,可以在自己和压力之间竖一道隔离墙,让自己有一个舒适的空间可以做暂时的逃避。

比如,用被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或者把自己蒙在被窝里。在这个熟悉且安全的小空间里面,我们可以做片刻的喘息,如果能睡上一觉就更好了。

还可以把自己放在浴缸里面泡澡或者关在淋浴房里面冲澡。血管扩张本身就可以让我们全身感到放松,在这个私密、无人打扰的空间里面我们往往能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如果条件不允许,两耳塞上耳机同样可以营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有部日剧名叫“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而暂时、适当的逃避,不仅不可耻而且有用。它为处于脆弱状态的我们争取了喘息和“回血”的时间,也让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对策。

/主动求助/

如果通过自身努力仍然感觉毫无起色,无法将自己从重压之中解脱出来,甚至出现了一些躯体症状,那么一定不要自己硬扛,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

有些人认为,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老观念早该变一变了,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偏大,心理健康问题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