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来临,在炎热夏日,发生中暑的情况较为常见。一般来讲,脱离炎热环境、降温、补充液体及对症治疗后均能康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热射病,每年因为热射病致死的情况均有新闻报道。
什么是热射病
大多数人对热射病这个词很陌生,难以了解为何会造成死亡。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是因为环境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而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是人体出现高热、严重生理和生物化学异常并伴有广泛组织损伤的临床综合症,病死率介于20%~70%之间,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热射病发病的重要气象条件为高温热浪,我国规定日间最高温度35℃以上连续数天的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
热射病的易发因素
1.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2.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一些影响机体散热的药物(组织胺类、抗胆碱类,如扑尔敏、阿托品等)、改变皮肤血流的药物(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等,均有可能在高温下诱发热射病。
3.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4.个体差异
有潜在疾病、胃肠炎、身体状况差、嗜酒、脱水、睡眠不足以及65岁和15岁等均增加热射病的发病风险。
5.遗传因素
热射病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部分热射病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突变,携带此突变基因的人群热射病的发病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热射病的分型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表现为皮肤干热和发红,84%~%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如何预防热射病
1.易感人群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以免造成中暑及发生“热射病”。
2.物理降温及药物应用
多用温水洗澡,如果感觉身体发热发烫,可用一些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吸热。每过几个小时用凉水冲洗自己的手腕5秒钟,以降低血液的温度。
3.家里和办公室要注意通风降温
空调房如果窗户紧闭,通风条件差,而且室内的人比较多,也可能发生中暑情况,一定要注意适当通风。同时,室内的温度也不要调得太低。室内温度低,室内外温差大,人的耐热性会降低。温差超过5℃,人从空调房出去更容易中暑。一般认为,空调设定到26℃~28℃比较合适。
4.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喝水应该“量出而入”,根据自己出汗量来决定补充多少水分。一般情况下,夏日每天喝1.5L到2L的水比较合适。补充水分最好少量多次。高温环境下,半小时喝一次水,一次ml到ml为宜,不要牛饮。同时,喝水不忘补充盐分。对于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等患者限制盐分摄入时,可适当饮用运动饮料。
5.远离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
这些饮料不但不解渴,反而会使身体丢失更多液体;喝冷饮还会引起胃痉挛。
6.出行时间
最好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2点间外出,如果感觉到有中暑迹象,应马上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发生热射病怎么办
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必要时去除全身衣物。
2.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需要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有条件可以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
3.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并及时拨打“”电话,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在等待的同时,应加强体温监测、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张艳尹思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