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湿疹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516/8956187.html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障碍。
人格障碍,这个词听起来不那么好听,好像在说一个人品格不好或者像个怪物。其实它往往用来指代一个人长期普遍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困难。
如果一个人总是缺乏朋友、与人相处困难、社交隔绝、关系质量不佳或是难以建立恋爱关系都是提示人格障碍的诊断。他们很少直接因为关系的困扰就诊,但是他们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失望和不安。国内医生由于多种原因极少去诊断人格障碍,而只会诊断他们表面存在的抑郁、焦虑状态,其实正是人格的困难隐藏在他们抑郁焦虑症状的背后。
人格障碍其实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发病率高达15%(也就是6-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远高于抑郁症的发病率,而且人格障碍长期破坏着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正确诊断和治疗人格障碍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先说说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用来定义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
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一个人有稳定的自尊和客观的自我评价、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能求同存异、有弹性地发展和维系和他人的良好关系。
再说说人格障碍/p>
人格障碍意味着一个人缺乏正面、客观而稳定的自我评价,他人在自己眼中也是充满了负面的特质,比如伤害、威胁、贬低、羞辱等等,所以难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
人格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环境中长期塑造而成的。人格障碍是由先天的负面情绪特质和长期负面的成长环境(比如被忽略、忽视,或者长期经受情感、身体、性的虐待)所塑造而成。
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人就对忽视极其敏感。
原来她自己的妈妈那时正好经历了情感的困难,把很多负能量带给了孩子,没有很好地爱孩子,加上这个妈妈并不善于体会别人的情感和需要,面对敏感、情绪反应大的孩子很容易让她失去耐心,这个孩子的内心就对妈妈产生了失望和愤怒,觉得自己不值得人爱,也没人会喜欢自己。
这种失望和愤怒逐渐也扩展到其他人身上,越是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好,越经常对别人表现出疏离和不友好,结果真的收到了他人的排斥和疏远。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就验证了她的假设,逐渐扭曲了她经历的几乎所有人际关系,而她也长期感觉自己是个糟糕的人,一直活在孤独、苦闷和抱怨之中。
几种常见分类/p>
边缘型人格:自我是不清晰不稳定的、不被爱的、终会被抛弃的。人际关系在理想化和贬低中摇摆,在恐惧、愤怒和渴望中挣扎。
自恋型人格:自我是渺小的,却表现出(或在幻想中流露)相反的优越、夸大,和人相处的模式是贬低、蔑视。同时害怕被贬低、羞辱和无视,需要被赞扬。整体上相信自己总是优越、特殊或者独特。自尊几乎总是很脆弱。缺乏共情、同理心,难以感受到他人的需求、难以感受他人的感受。
强迫型人格:自我是犯错的、不够好的,在关系中否认关系的重要,完美主义和过度控制地要求自己和别人,难以变通。
依赖型人格:自我是脆弱的、无法独立的,与人相处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依附于别人,难以自己做决定和选择。
分裂型人格:感到自己并不需要人际关系,面对与人亲密的感觉让他们很焦虑,所以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疏离、独来独往。
偏执型人格:他们需要对周围的人有高度的控制,通常缺乏灵活性、对他人挑剔、对他人缺乏信任、且无法合作……
回避型人格:总认为自我是能力不足的、不被人接纳的,人际关系中由于害怕别人的批评所以总是回避社交。很容易夸大一般情况下的潜在危险,对确定性和安全感有过高要求。害怕批评、害怕否定。如果有人做出即使轻微的不赞同或批评,他们可能也会觉得特别受伤。低自尊和对拒绝的高度敏感,使得该障碍个体可能变得相对隔离。
回避型人格障碍与依赖型人格障碍经常一同被诊断。
严重程度:
人格障碍的严重程度一部分取决于人际关系损害的程度,涉及到与多数人相处困难,而且涉及到与所有人的关系。其严重程度还取决于这个人能否相对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否有能力从事自己的学习或工作。
治疗:
并没有药物可以治疗人格障碍,药物只能帮助缓解人格障碍相关的抑郁、焦虑等症状。心理治疗是治疗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一般推荐进行一年以上的长程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图式治疗。频次每周一到三次,每次五十分钟左右。心理治疗带来的改变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内在的感受、逐渐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举个例子/p>
一位无法维持恋爱关系也不希望生孩子的青年女性,小的时候经历了单亲母亲情感上的忽视和语言暴力(比如“我就不应该生你”),长大之后她总是感到身边的人讨厌自己,并最终会讨厌、背叛和抛弃自己。她每次新交一个男朋友时一切都好,但很快就发生争吵随后分手,她对此感到绝望,认为永远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伴侣。
经过两年的心理动力学治疗,治疗师不断帮助她理解未被觉察到的与人相处困难的原因,她逐渐理解了自己的怀疑、恐惧以及渴望。治疗师在她心中也经历了理想化和贬低的大起大落。治疗初期她很愿意和治疗师讲自己的故事,似乎治疗师能提供完美的陪伴,但随后开始批评治疗师不够聪明、能力不足,就像当年她的妈妈批评自己一样。
治疗师一直站在她的身边,在她心中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完美但是也值得去信赖的人,她生活中的其他人在她心中也慢慢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两年的治疗,虽然还有问题存在,但是她有了一个关系稳定的男朋友,并产生了建立家庭的想法。
疗效和预后/p>
其实多数人格障碍如果能坚持治疗,预后通常都会是良好的状态。可惜的是首先国内绝大多数人格障碍没有被诊断,更谈不上接受应有的治疗,有能力和资质治疗人格障碍的治疗师也很有限。即便诊断正确,也能找到合适的治疗师,很多患者却并没有改变的动机。也许是出于无法相信治疗师;也许对接受治疗感到羞耻;也许是害怕改变或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被治疗,所以即便接受治疗也常常戛然而止或过早结束。
哈佛大学横跨75年的研究发现:不是财富和名誉,而是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的幸福感,也决定了我们的健康(见RobertWaldinger教授的TED演讲视频,医院的心理动力学治疗专家)。
人格障碍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质量的损害,人格障碍并不像抑郁或者焦虑那样是阶段性出现的短期困扰,相反影响着他们的每一段关系,影响着病人的一生。无奈多数患者不是没有接受治疗,就是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存在人格障碍。人们当然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也包括选择是否接受治疗。
心理治疗虽然不会像魔术一样让情况一夜之间改变,需要患者积极耐心的长期参与,但心理治疗确实有希望去逐渐改变患者的人际关系,提升关系的质量,提高自尊,让他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曾经负面的经历持续损害着接下来的人生,让他们过上更快乐、健康、本属于他们的生活。
文章作者:陈伟医生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本文仅作科普说明使用,非商用。
编者按: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点小自恋、小强势、小追求完美、小自以为是、小依赖、小脾气.....但是,我们同时也是能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能认识到别人的需求且社会适应良好。发生了事情,有善解别人的能力,有换位思考的能力。遇到什么困境,有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很好的自我复原的能力。
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两性关系里,有爱人的能力、有被爱的能力、有建立关系,经营关系的能力。他们愿意付出,他们身上都有理解、懂得、包容、体谅、承担、责任、善解……这些美好的品质。即使经历分手、离婚,他们内心还是觉得世界依然是美好的,人类怎样都是可亲的,他们会付出行动,去主动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