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ZD27)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发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李世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ILE
李世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
摘要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的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
关键词
文化交融理论;文化同化理论;跨族际交融型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多民族艺术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阐明多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间的关系。欲达此目的,则离不开对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各少数民族文化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自陈寅恪先生提出“胡化、汉化说”以来,中华文化史研究界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单向汉化的过程,汉化、胡化双向互动是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林悟殊先生对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中“化”的内涵进行过阐释:
就本人的理解,在陈先生的胡化汉化说中,其“化”的内涵,乃指客观上接受,或主观上认同另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这种接受或认同,当然随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有程度的差异,或深或浅,或较全面,或止于局部;也有群体的差异,即人群因职业、身份、地位等的不同,“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在汉语中,“化”可以作为质变的终局状态理解,即已经变成性质不同的另一事物;但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处于量变的过程,即正在改变中。中国中古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汉族与其他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合。既然是融合,就是一个相互作用,即互化的过程。
林悟殊先生的阐释,兼顾多重视角。他认为,汉语中的“化”既可指质变,又可指量变,并用“融合”——即“互化”来超越单向汉化论或单向胡化论的局限,为辨析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如今,持单向汉化论或单向胡化论的学者已不多见。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双向互动,从而共创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关于“汉化”“胡化”之“化”的涵义,学界却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例如,据学者归纳,关于汉化的涵义和实质,学界形成了几种代表性观点。就涵义而言,汉化是:改造民族文化的过程;“民族同化”;“利用”汉文化。就实质而言,汉化是:“儒化”或中国化;“封建化”;文明化或现代化。
各种与“化”相关的、涉及文化跨族际比较研究的理论,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思想界,客观存在着视汉文化为先进文化、视少数民族文化为落后文化的文化心态。在这种文化心态的影响下,“用夏变夷”“以汉化夷”“汉化”等观点及由此引发的文化*策,实际上具有用汉文化“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明确指向。学界对其积极意义论述较多;对其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却反思不足。
据马丁·N.麦格研究,西方族群社会学界所使用的同化概念,指原本不同的人类群体相遇之后发生的“渐增的相似性”“界限缩减过程”“导致更大的社会同质性的过程”。同化的理想目标是消除异质族群,形成同质的社会,使族群性不再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文化同化是指一个族群采取其他族群的文化特征;文化同化理论将文化群体划分为弱势(即少数)群体和支配群体,并强调弱势群体对支配群体文化特征的学习。“文化同化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原本不同的文化群体不再能够通过其行为和价值观加以区别。”
裘槎和克莱默指出,文化同化主义者的观点已受到学界的普遍质疑。首先,完全同化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同化过程面临多种情境:“进入某种文化的新成员可能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可能无力完全同化,和/或可能不想完全同化。”经验证明,个体学会一件事就会忘记另外一件事,是文化同化主义者的错误预设,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可以既经历部分涵化,又保持本土文化的某些方面。裘槎和克莱默认为,文化融合理论(Culturalfusiontheory)克服了同化主义者所倡导的完全同化理论的不足,新移民在经历涵化过程,即学习新的行为/特征的同时,也可以维持旧的行为/特征。与同化主义者的单向论不同,文化融合理论肯定新移民对主流文化的吸纳能力和维持自身文化的能力;它不仅描述了新移民经历的涵化过程,也描述了主流文化引入新移民文化后产生的转变。“文化融合,是指新进入一种文化的人们采取主流文化的行为或特征,并保持其少数民族身份在主流文化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此外,在此过程中,主流文化因采用外来文化而发生了转变。”
西方族群社会学界的文化同化理论,显然不适用于解释我国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社会科学界对少数民族口述史料、文字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