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那些年没睡够的觉,通通补上,先睡它个三天三夜;那些年没看完的小甜剧、偶像剧,通通安排;可同学们不知的是,在享受欢乐的同时考后综合征正在悄悄靠近你。走过紧张的高考,同学们即将进入“后高考时期”。从高考结束到各大院校录取工作结束的这段时间,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与高考期间有增无减。长达3个月的等待时间,学生和家长需要评估分数、填报志愿、录取发榜,一环扣一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期待中伴有焦虑,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这个时期的同学们很容易产生考后综合征。
一
什么是“考后综合征”
大考(如中考和高考)后由于压力骤减,考生过分放松自己,使得生活作息等与考试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处于等待分数、报考、等待录取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中,考生的心理起伏巨大。双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许多考生可能出现损害身心的各种状况,称为“考后综合征”。
如果还是没有概念,请回忆一下备考时的知识点:范进中举。
二
高考后的常见心理状态
01
全班只有我自己考不上大学
高考后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这也是高考后最容易出现的情绪。
许多考生在考后会陷入患得患失,虽然反复对照答案,仍无法确定自己的分数;反复参照既往录取分数线,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考上,越担心想得越多,想得越多担心更重,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自拔。
这种情绪在原本心理素质不强、具有焦虑素质的考生身上可能会持续加重,逐渐导致考生出现失眠,甚至抑郁情绪。
02
我没考好,对不起所有人
部分考生会因自己发挥得不好,成绩不理想而出现“抑郁型”心理。尤其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考生来说,一时间无法面对巨大的落差,表现出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吃不好睡不好。他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严重时会出现轻生观念,甚至采取自杀行为。这时候,挫折有可能导致显著的低落情绪,甚至诱发出抑郁障碍。
03
考完了我自由了
许多考生因长时间的辛苦学习及煎熬的备考岁月,而在考后采用“报复性”娱乐来犒劳自己,家长也会默许孩子这种放纵的行为,导致无节制的娱乐行为愈演愈烈。由于持续的昼夜颠倒,导致考生的生物钟被打破,身体健康很容易出问题。有些考生可能会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可能会误入歧途(如吸*等),甚至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
04
一离开学校,特别迷茫
紧张的学习生活随着高考的结束戛然而止,虽然大多数考生会享受无忧无虑的放松,但不出几天,多数同学会发觉自己离开学习,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像缺了点什么,这是典型的“茫然型”心态。处于这种心理的同学会觉得自己百无聊赖,人生失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如调适不当,这种心态会持续至大学甚至更远,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做好以下四点,完成过度时期
01
适当放松别放纵
高考过后,很多考生感到如释重负,会通过上网聊天、网络游戏、同学聚会等方式让自己尽情释放长久以来形成的紧张情绪。考生们可以适度放松一下,但绝不能让放松变成放纵。无节制的生活使生物钟被打乱,可对考生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温馨提示
考生们适度的放松之后,家长应引导他们尽快回归到有规律的生活,调整心态,冷静思考未来,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作相应的准备。
建议不要中断考前对身心有利的习惯,如每日的晨练和晨读等,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会使你获益终身,万万不是在考后就要迫不及待扔掉的。
02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部分考生因为已经适应了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高考过后的突然“减压”使他们无所适从,再加上对成绩的预测和焦急等待,一下子不知该做些什么。与其焦虑地等待,家长们不如引导孩子们投入一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如听歌、书法、绘画、外出旅游、学车等,以此来转移考生的注意力,使考后等待期变得充实起来,不再煎熬。
03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出路
所有人都希望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步入理想大学。但事实是,这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人与名校擦肩而过,也总会有高考落榜生,无缘于大学。有部分考生因为过于担心考试成绩,整日忧心忡忡,闭门不出。尤其是发挥不理想的考生更容易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请记得,并不是“只有你”会在高考后出现不良的情绪,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备考和紧张的考试,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小问题,那么积极解决就是关键。
温馨提示
家长朋友一定要帮助孩子们明白,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岔路口,而不是人生道路上的终点。高考虽然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但却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
家长们更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高考失利,多跟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正确调整心态,坦然面对现实,建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以平常心度过“后高考时期”。
04
做好调研,理性报考
高考以后,家长要帮助学生开始着手大学选择、出国留学准备等工作,家长不要忘了督促孩子们提前做好准备。一项专业的学习内容、工作领域、职业发展等都是需要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