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观点胡业爽副文本在文学外译中的文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好不 http://m.39.net/pf/bdfyy/

文章转载自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提要:副文本的文化调节是指相关主体通过副文本书写来拉近译语读者与原作间的文化距离,使读者不断接近源语文化现实的做法。与译文内的文化调节相比,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一直是被相对忽视的。然而,译文内的文化调节要以读者阅读正文本为前提,且译文内的文化调节囿于正文本的方寸之地,调节效果十分有限。为了保证原作域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副文本的文化调节十分必要。基于此,拟研究副文本文化调节的特点、过程、目标和方式,以期深入认识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更好服务于我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距离;副文本;文化调节;文学外译;文化翻译;译者

作者:胡业爽,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文艺理论

1引言

在文化翻译中,译者常常需要根据读者接受对源语文化进行调节,使其更利于理解和传播。奈达和泰伯认为,文化调节(culturalconditioning)或改动只能在直译可能令读者误解、看不懂或对一般读者而言“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Nida,Taber。杨仕章()指出:“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译者总是努力地使原作实现文化适应,即在保留原作文化的同时,也适当地进行一些调节,以便将原作顺利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来”。可见,文化调节通常是指发生在狭义翻译过程之中的译文内文化调节,它与改动、文化适应同义,都是“改变或调整源语文化素(культурема)的形象乃至含义,以使之适存于译语文化”的做法(杨仕章)。

然而,译文内的文化调节首先要以读者阅读正文本为前提。在文化距离的影响下,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作品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被读者冷落一旁、束之高阁,更不要谈正文本的阅读了。此时,无论译文内的文化调节多成功,译作也难以在异域文化中得以传播和接受。其次,译文内的文化调节囿于正文本的方寸之地,一方面,很难承载充分理解源语文化所必须的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也难以允许译者显身,与读者直接进行交流。因此,单纯依靠译文内文化调节,极易发生文化信息的失落和误读。

作为正文本的强化和伴随形式,副文本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阶段性为弥补译文内文化调节的不足创造条件。副文本的文化调节指相关主体通过副文本书写来拉近译语读者与原作间的文化距离,使读者不断接近源语文化现实的做法。副文本与正文本内的文化调节相辅相成,共同保证原作域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进行研究,从而为推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2文化翻译视域下的副文本研究

副文本(paratext)概念可追溯到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G.Genette)。年他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用来指称“文本和文本之间存在的模仿和转化关系”(Genette2)。年Seuils的英译本ParatextshresholdsofInterpretation问世。在书中热奈特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很少以不加任何装饰的状态呈现,很少不被若干的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如作者的姓名、标题、前言和插图所强化和伴随。这些程度和表现各异的伴随形式就构成广为我所称的一个文学作品的副文本”(Genette:1)。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副文本是正文本的伴随形式,对其有强化、延伸和显现作用。副文本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少学者对此问题都已有充分、深刻的论述(肖丽,耿强,刘亚燕)。就文化翻译视域下的副文本研究来说,目前的研究路径大致有两方面/p>

其一是聚焦某一种副文本类型,如:注释、译序、跋等,对它们的文化作用及其所蕴含的译者文化态度、文化翻译观进行分析。其中,对注释在文化翻译中的作用阐述较多。如:杨振和许钧()指出傅雷为直接阐释作品所做的注,本身就是一种语内“文化翻译”,具有重构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姚望和姚君伟()认为,译注能够在保留异语言、异文化之异的同时,又不让读者受到这些异的阻隔。而译序、跋等的研究除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