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统神话让你做无效努力的那些鸡毛蒜皮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今天小康要跟大家讲的内容是感觉统合,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却鲜少有人知晓,这个神话般的训练课程至今还被误用和误解。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训练注重的是幼儿感觉和动作的发展,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不断与环境产生互动,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等等感觉,去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和声音。帮助孩子去认识自身,去认识自己的感觉,去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以此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等。

二、被神话与被批判的历史——感统的理论变迁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艾尔斯博士创建了感觉统合理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将感觉统合训练引入内地以来,这种方法经历了被神化、被批判,再被神话的演变过程,在已走过的二十多个年头里,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依据依然未能被真正客观地所认识,且未能被科学有效地展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感觉统合理论从台湾被带到了内地,从早期资料来看那时主要为克服儿童学习障碍所设,例如由于早期自闭症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而非沟通障碍,由此这方法被很多人冠以克服学习障碍为由推到了前台,但所谓克服学习障碍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理论支撑,更没有循证数据。

而这些克服学习障碍的操作方法实则来源于感觉统合理论。所以最终在无知和利益的驱动下;在台湾布道者从不承认是感觉统合的情况下,被冠以感觉统合的名义进行了推广。就像目前有人将RDI(人际关系发展介入)理论进行修改变成PCI(游戏与文化介入),但绝不承认来源于RDI一样。这或许是台湾地区康复领域的独特文化吧!随着自闭人群的不断扩大,感觉统合大运动在内地康复中逐渐兴起,一度被神化,并创造出以“感统加个训”的奇葩经营模式。

不少从业人员宣称,感觉统合不仅可以改善大脑与身体的协作性,引导机体对环境产生更强的接受和适应能力,甚至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注意力发展、改善刻板行为、提升儿童的沟通欲望、提高儿童的认知发展等等,似乎感觉统合训练无所不能。

更有甚者,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自闭症的主要病因。这种现象不仅在内地,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出于某些商业因素,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在七八十年代时也一度被夸大,甚至于延续到九十年代。其实只需稍有医学常识,或深入学习思索便知其夸大其词的成分。毕竟感觉统合失调不仅存在于自闭症儿童,也存在于多动症、学习障碍等其它类别儿童中,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自闭症的病因无疑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感觉统合的认识逐步加深,且对其效果的循证科学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感觉统合失调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Lang等人在所做的系统综述中就认为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存在疑问。他们认为感觉统合的训练效果存在疑问,在一线工作中更倾向于利用感觉统合有趣的器材和活动,融入社交及语言的训练。因此,近些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开始颠覆性的批判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认为没有任何作用。也有不少的专家认为感觉统合的“运动”治疗对自闭症儿童没有帮助。

诚然,引导相关人员勿过分神化感觉统合训练无疑是正确的,但矫枉是否已过正,值得深思。首先,虽然Lang等人认为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存在疑问,并不代表完全否定感觉统合训练的积极作用;其次感觉统合也并非我们内地这样的“运动”治疗。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在欧美被纳入作业治疗的范畴,而“运动”治疗则属于物理治疗范畴,两者不管在训练内容、形式及目标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感统训练在内地被演变为“体育运动”似的训练模式,让孩子完成上百次的滑板数量、完成多少个前滚翻或多少个推小车。

凡此种种简单而无效的训练餐单既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康复时间,又花费了家庭大量的金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因素参与其中后就变形的怪胎教育。比如很多大运动训练机构,宣称其使用感统训练,且对自闭症儿童帮助甚大,以通过训练可使孩子去幼稚园、可以上学为诱饵,实则开展的是大运动训练,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被美国学界认为是伪科学的以大运动训练为主的“米勒疗法”。

现阶段日本、欧美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单独的感觉统合训练确实不能改善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但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也是普遍现象,因此有评估、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治疗是利大于弊的,这里突出的是有评估的前提下的治疗方案。同时建议由于儿童对颜色鲜艳的感统器材较为喜欢,应在感觉统合治疗过程中融入沟通、行为等目标训练。

与此同时必须指出,感统治疗并非大运动训练,其目的并非让患儿“累到”,也并非让他们完成多少次“推小车”。而在于选择儿童80%能独立完成的项目,引导儿童利用感官机能不断产生更佳的环境相协调的适应性反应。至于如何选择、编排这些训练项目,确认需提升的适应性反应,必须经过科学的感觉统合评估,而并非千篇一律的“运动”项目。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分类和表现有哪些

①前庭功能失调:

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②本体统合失调:

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消极退缩,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到,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手脚笨拙等。

③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敏感的孩子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生殖器等。

反之,触觉统合迟钝的孩子则表现为:反应慢(打针或者受伤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分辨能力差,人情冷漠的情况。

④听觉统合失调: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有时要叮咛几遍,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有的孩子则表现为听力过度敏感,当有声响时非常容易分心,或感到与自己有关,或感到害怕、恐惧。

⑤视觉统合失调:

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抄错题等。

艾尔斯博士(J.Ayres)在研究探讨感觉统合理论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更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