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家中来,家庭如何塑造和影响人
文
陈发展
?
家庭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传统意义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母和子女,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共存,家庭构成也多元化呈现,如丁克家庭、单身主义、单亲父母以及同性恋家庭等。这就要求我们用更加包容和多变的态度应对家庭的多元化过程。
正常家庭过程
?
那什么才是正常的家庭呢?早期观点认为正常家庭过程是没有问题或症状的。这种论点建立在传统的病理学缺陷取向基础之上,强调家庭过程中的病理成分,忽略了互动过程中的正性资源。其实,“没有问题”到“幸福”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跋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常态家庭”是正常的,即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大多数家庭的运行模式。
其实,常见的家庭模式未必是健康的,如在特定时期的重男轻女、家庭暴力,对家庭和个人是具有破坏力的。
还有学者提出了“健康家庭”的理念,以家庭最优功能的理想特质来定义正常家庭过程。人们会遵循主流社会价值或特定的伦理宗教观念,认为某些特定的运行模式对于婚姻和子女教育是最理想、正确或重要的。
主流的社会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过去几十年都支持这个理论模型,把偏离标准的家庭定义为病理化,会对那些非主流的家庭造成歧视,比如离异或丧偶家庭、同性恋家庭等。
上述三种正常家庭模型均基于传统的线性因果假设,即某种家庭过程中的现象或问题必然由对应的原因导致,常致力于揪出家庭的致病因子和罪魁祸首。
著名的例子是“致精神分裂症母亲”和“自闭症的冰箱母亲”,认为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是由控制且高情感表达或极度冷漠的母亲所导致的。这些理论忽略了家庭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轻易地将某个问题的原因归为某个成员。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地找出谁对谁错。在临床观察中也发现,有问题的家庭背后令人惊讶的往往是成员之间的批评、指责、冷酷和控制,而这些让人不舒适的表达在家庭成员间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摈弃了“正常”和“异常”的概念,强调家庭过程中有利于维护家庭功能的整合和维持模式。也就是说,家庭健不健康看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和沟通,能否达成家庭的工具性目标和情绪性任务。
对于某些特定家庭,非常态运行模式反倒可以维护家庭的良好功能。比如面临情感破裂的夫妻,分居或离异可能更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米纽庆认为:家庭成员的构成远远没有家庭中的互动模式重要。
家庭适应性
?
互动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特征是适应性。适应性家庭具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调动这些模式的弹性。
适应性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既可以制定规则和适当的惩罚,也可以在面临困难时发挥保护功能,随着家庭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
僵化的家庭很难应对环境的变化,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节点常常失功能。青春期少年即将成年和离家之际,往往会出现厌学、沉迷网络、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成绩优异的乖少年考入大学出现非适应性症状等等。
▌夫妻系统
两个人相识、相知、相爱,步入婚姻殿堂,从我变成了我们,一个新的家庭诞生,夫妻系统得以建立。新婚夫妻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互补和相互适应。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男主外、女主内就是一种在特定文化中分化的夫妻互补功能。一个来自于男主外家庭中的女孩很难爱上一个男主内家庭中的男孩。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原生家庭,夫妻适应是两个家庭模式适应性的检验。
新婚夫妻往往陷入牙膏是从前挤还是从后挤的争论中,“牙膏理论”体现的就是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不适应性。一项很有意思的小调查显示,英国夫妻吵架的最常见原因是男士小便时不翻马桶盖,第二位的是某一方不随手关灯。矛盾的重点不在于马桶盖和关灯,而在于家庭中加入新的模式后原先的模式能否做出适应性调整。
夫妻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组成应对外来压力的避难所。丈夫失业了,极具挫败感的回到家中,妻子得知后倍感压力,良好的夫妻互动需要妻子给予安慰、理解和支持,共同度过难关,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妻子承担更多的经济支持,反之亦然。
一对结婚不久的夫妻前来咨询,原因是创业的妻子觉得老公经常挑剔她,总给她的项目泼冷水,而丈夫则认为妻子固执,从不采纳他的建议,二人觉得日子没法过了。
进一步对夫妻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发现,妻子的父亲在一年前得了重病,需要近百万的器官移植费用,作为独生女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任,拼命工作赚钱,对于老公其实是怀有愧疚的,觉得老公取了个“累赘”。而丈夫则认为家庭有困难应共同面对,而妻子总一个人承担,自己好像是个外人似的。
妻子的固执是一种应对压力的策略,而丈夫的挑剔其实是渴望被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