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斋藤环,文章来源于读库(ID:dukubook)*本文由niwo好朋友Violet推荐
作为对“家里蹲”非常有研究的精神科医生,斋藤环的回答精炼而直击要害。
越是脆弱,我们越需要在困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防线。
斋藤环(SaitoTamaki),年生于日本岩手县。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筑波大学医学医疗系社会精神保健专业教授。著有《如果世界是周六的梦》《围绕承认的病》等。图片来源:hikikomori-news
斋藤环、山登敬之合著有“14岁懂社会”系列之《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
长期不出门,不是小事情
Q1:疫情之下,人们不能外出,购物不便,也无法聚会和正常工作,这些会产生什么心理影响,又该如何处理?
A1:封闭空间会给人压力,与家人的关系也容易因此变得紧张。但这个时候,在家宅着是最安全的,所以要学会适应这种状态。
可以家人之间做好分工,也尽量多聊聊天。最好是轻松的闲聊,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必须要得出一个什么结果。
无论是难受的事,还是痛苦的事,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共有,就会轻松一些。
此外,通过网络和亲人、朋友说说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父母通过社交软件交流,对精神健康也很有帮助。
所以,此时要特别重视与他人的联结。
Q2:在基本生活物资充足的情况,人是不是可以一直不出门?
A2: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有社交的需求。为了不陷入孤立无援,还是保持多样的人际交往比较好。
当然,交往方式不一定是出门,比如像之前提到的,通过网络与人保持交往,也能改善孤立的状况。请注意,一定不要长期独处,不与任何人交流。
Q3:如果持续长期不出门,会在心态上产生什么变化吗?
A3:长期闭门不出,很容易陷入抑郁,被害妄想,产生强迫倾向,继续持续下去,还会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其实,99.9%的人——都不适合当“家里蹲”。所谓“不适合”,指的是“忍受不了”。因为“人无法只靠面包活着”。虽然曾有过只要有口吃的便是幸福的时代,而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幸福的条件更加复杂。“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与人架构关系”“活出自我”,至少也要满足这些条件。
疫情期间,物理性的居家隔离是个有效的办法,但是一定注意不要成为长期的社会行为。
负面消息的陷阱
Q4:目前,疫情消息铺天盖地,其中一些负面新闻会让人们沉浸在悲伤、惶恐或愤怒的情绪中。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和这些负面信息?
A4:情况越是糟糕,人们越会相信那些发表“悲观预言”的人,而对说“肯定没问题”的人视而不见。
但悲观性预言很容易在恶性循环中自我实现,所以最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一旦受到很深的伤害,即心理创伤,心理就会产生很多反应,比如失眠、不安和恐惧感增强。或对事物的看法发生巨变,认为自己做的事一定会遭遇失败,一定会毫无原因地遇到倒霉的事,开始用悲观的方式看待整个世界。
比起出处暧昧的悲观言论,还是请相信出处明确的乐观言论比较好。
Q5:疫情期间,孩子们也会因为想出去玩而哭闹,有没有好的办法缓解?
A5: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受环境和外界压力的影响,所以要特别给予照顾。
让孩子信赖的大人陪在他们身边,一起玩耍,要反复告诉他们不要担心。大人之间的争吵也会让孩子更加不安,所以要格外注意。
加强自己的心理建设
Q6:如果是奋战在医疗前线的医务工作者,随时都处在被感染的风险中,要如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A6:只是暴露在风险中本身,就已经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人承受这种高强度压力是有界限的。
用受伤来打比方。轻微伤,即所谓的短暂性压力反应,可以自愈。人的心非常坚强,轻微程度的压力及打击不必管它,完全能自愈。因为人的心理具有防御系统,不是任何事都能给它造成重大打击。然而,一旦受到严重的伤害,或是会留下后遗症的伤害时,虽然也能某种程度上疗愈,但伤痕及障碍有时会终生存在,带来痛苦。
所以要保障医务工作的定期交接,并确保充分的休养。
同时,一个能让自己卸下防御、抱怨一下前线辛苦的空间与场所,也是很必要的。
Q7:如何与可能是潜在的感染者沟通或相处?
A7:还是需要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如果有通过网络与对方交流的机会,还是要积极相处。虽然对方可能会带来感染的风险,但这不意味着要断绝交往或排挤对方。
至今还有很多人会觉得“心理创伤这种东西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风化、淡去,不久后便会忘掉”,然而事实上,极为痛苦的心理创伤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不会变淡,更不会消失。
Q8:如果自己或家人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该如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A8:关于新型冠状病*(COVID19),如果确诊为“阳性”,目前的确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
但如果不是有并发症的高龄患者,感染并不意味着有生命危险。若病情没有进一步加重,治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
所以,注意不要感染他人的同时,保证充分的休养。
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度过这段时期还是很重要的。
新课推荐
如何成一个情绪成熟的人?家里蹲了这么久,每个人难免感到焦躁吧。来听听心理专家董如峰老师怎么说;也看看学习小组里,小伙伴们的故事和经验。不止是音频课,更是小小却温暖的学习社群里的真实分享和彼此陪伴。??????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