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作者:卫蓝

人类进化即巧夺天工,又充满了不完美。

很多行为明知是错的,确又有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在驱使。

我经常问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不知道答案。

于是对心理学,尤其是进化心理学挺感兴趣。

今天推荐的书,4月1日到5月20日看完。

作者是知乎的心理学达人,我觉得克服本能的第一步是知道原理,“爬虫大脑”的提法令我茅塞顿开:

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

为什么我们经常重蹈覆辙?

人为什么喜欢待在舒适区?

我们为什么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走向卓越?

下面是用当当云阅读导出的读书笔记,供参考:

-04-:26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那么他更像是在退化,在水平进化中处于劣势,他也就更容易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这也是战胜本能的重要性——越是能够克制本能的生物会更高级一些,越是能够克制自己本能的人往往也更优秀些。

-05-:31

1.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一个因素:认知模式的稳定性

-05-:31

我们认识这类事物的“心理图式”,当我们遇到相似的事物时,我们会通过这个“图式”去做反应。改变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图式”的本能很难被改变。

-05-:31

2.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二个因素:急功近利,即时反馈

-05-:32

与我们的感官相反,我们的付出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体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效益滞后性”

-05-:32

3.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三个因素: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安全的需求

-05-:33

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舒适区,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离开舒适区往往意味着短期的效能降低。

第一章根源探索

-05-:01

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像尾巴一样消失,而是在原来大脑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这也让大脑中存在了更多的原始本能的成分。不过,这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非常有益的。

-04-:35

大脑常见的保护机制就是睡眠、遗忘、逃避和不适应反馈。

-04-:35

睡眠被剥夺,不利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排泄,它们会慢慢在大脑中积累。而想要分解或者排泄β-淀粉样蛋白,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04-:36

生理学家将我们运动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falsefatigue)。

-04-:39

我们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在初期往往比较容易退缩。因为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消耗很大的认知资源,这种不熟悉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把这种陌生的事物归类为让我们“疲劳”的东西,进而让自己退却。

-04-:41

享乐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当我们还是原始人时,能够引起我们快感和愉悦情绪的主要是性和食物。

-04-:42

直到现在,控制我们行为的大脑成分依然是主要充满生物本能的那部分,是处于大脑深处的那个区域,我们称之为爬虫脑(潜意识系统)。

-04-:44

爬虫脑的决策大多极度趋利避害。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它会一直诱导我们拿起手机聊天,打开电脑游戏,或者跟朋友外出游玩。因为它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保存更多的能量并且不断去寻找食物和交配。

-05-:52

一个懂得思量更长远未来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有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懂得延迟享乐的人,更可能有较大的成就。

-04-:46

尽多地进食,尽多地繁殖就是他们基因存活下来的最优路径。

-04-:24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个叫作詹姆斯·奥尔兹(JamesOlds)的社会心理学家不小心错误地将刺激大脑的电极植入到了小白鼠大脑中未被开发的区域,结果却发现,小白鼠在受到电击的时候,不仅没有逃离被电击的位置,到处乱窜,而且还非常乖巧地待在原地,貌似在等待下一次电击。

事实证明,小白鼠确实非常享受这样的“虐待式”电击,他们植入电极的大脑区域被称为“快感中心”(也就是后来的“多巴胺系统”)。它能够释放出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让动物产生继续这种...

-04-:50

如果我们对同一个神经元持续加以同样的刺激,那么这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将会慢慢降低,甚至降至静息电位的水平,也就是不再有任何反应。

-04-:58

“感觉适应”,它指的是,由于持续暴露在同一刺激下,感觉神经反应性下降的过程。

-04-:01

人类大脑的有意识的决策系统非常复杂,而决策路径相对较为固定。一般的路径大致可以总结为:场景信息的吸收→情绪加工→记忆/经验抽取→认知思考→决策→行为

-04-:05

“记忆/经验抽取”这个过程对我们决策的影响也非常大,以至于哲人也说“我们只能想到我们知道的东西”。

-04-:43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我们很容易选择享乐,而放弃该坚持但是比较烧脑的那些选项。

-04-:04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让自己拖延的决策,那么就需要我们对一种有效信念拥有足够的记忆强度,保证这个念想的鲜活性和清晰性

第二章对症下药

-04-:30

倘若要让改变更长期,从简单开始能够让我们对环境产生更好的生理适应,从而避免引发大脑的保护机制。这样,拖延的习惯也就更容易战胜了。

-04-:21

我们的祖先看到草丛在动,他们无法得知里面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来防范随时可能跳出来的狮子。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天生的。

-04-:31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我们敏感的杏仁体会被激活,杏仁体将应激信号传送到下丘脑,生理上则会随之释放压力类的激素皮质醇。

-04-:23

大多数游戏都慢慢开发成进度模式,在升级进度下面告诉你升级还需要多少付出。因为大量数据显示,“看得见”的成就能够让玩家玩得更久。

-04-:33

如果想要有效地减少自己的拖延,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具体性的要求和可量化的进度。这么一个简单的调整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效率。

-04-:35

正如张爱玲所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爱上另一个人”。

同样,想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最好的方式是用另一个习惯来填补它。想要改变拖延这个习惯,则需要我们开辟出一条新的行为路径去替代。而这条路径的开拓,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

-04-:59

社会助长作用讲的是,当我们在做自己擅长或者不需要高技术要求的事情时,我们会因为身边有其他人而使效率得到提升。

-04-:02

不休息会怎样?大脑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作β-淀粉样蛋白的物质,它会影响我们大脑的运行。

-04-:28

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足够强大的动力支持,绝大多数人改变自己是非常容易失败的。

第三章学霸模式

-04-:29

信息具有生物性,它对我们生存的功能不亚于食物和水。生态有三个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前两者的实现基本都有信息传递的参与,每个生物体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释放者。

-04-:23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信息获得尊重。在原始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不亚于分享食物,两者都能够提高种群的存活率。

-04-:31

个体占据的信息越多,那么他能够得到的尊重也会越多。

-04-:25

这也是我们对说谎不能容忍的原因,因为虚假的信息会让生物产生关系存亡的高度焦虑。

-04-:30

社会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认为,人们总是处于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并且在不断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且存在的竞争性越强,他们就越会通过寻找对方的缺点来取悦自己。

-04-:40

心理学家将恐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失败的恐惧,另一种是对不确定的恐惧。

-04-:39

在原始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不亚于分享食物,两者都能够提高种群的存活率。

第四章学习的障碍

-04-:44

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04-:46

“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那么他眼里看什么都像钉子。”1.立场决定注意力

-04-:06

爱德格·戴尔(Edgar·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这个理论将我们的记忆学习分为六个等级,效率从低到高分别是: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04-:27

大脑具有强大的信息压缩能力。我们能够记住每个人的脸,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储存每个人的脸,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大脑通过压缩,在大脑储存了一套通用的模版

-04-:10

如果那些信息我们不经常使用,那么可能刚开始是1TB的信息,到最后可能只剩下了1KB。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记忆好像被遗忘了,但是却能够发生“闪回”。

-04-:08

抵抗这种大脑压缩的办法之一,是在它压缩的时候进行巩固。当我

-04-:28

在很大程度上证明,遗忘并非生物体的被动行为。

-04-:29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消耗速度。

-04-:23

遗忘是一种生物本能,让我们不至于被生活琐碎所淹没。遗忘不仅能够减少大脑的损耗并减少我们的痛苦,它也能让我们学习更多的东西。

-04-:26

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很大的压力下,那么我们体内就会分泌压力的应激素皮质醇。皮质醇会帮助我们短期内释放大量的能量,去面对让我们感到不安的环境。

-04-:27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思维充满更多的创意,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尽量去比较空阔的地方。

-04-:30

抵抗大脑压缩的办法之一,是在它压缩的时候进行巩固。

第五章扔掉低配

-04-:31

为什么有些信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回忆起来,而有些信息则很难回忆起来呢?层级加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加工水平决定了回忆的效果。

-04-:36

我们常常提及的关联学习法,背后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层级加工理论。我们通过对知识和事物进行比较,区分它们的不同,同时也关联它们的相似点。

-04-:32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性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

-04-:37

过度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则会使记忆得到强化。

-04-:40

面对熟悉的知识和想要获得灵感时,集中学习会更适合我们。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学习新知识并巩固知识,分散学习的优势大于集中学习。有足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学术知识,分散学习的效果都更好一些。

第一章不如愿的接触

-04-:02

一位心理学家陆贝克(Rubaek)和他的同事通过对囚犯的观察发现,那些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的囚犯——可以是一把椅子、自己开关电灯等,都会有较少的压力体验,较少出现健康问题,并且会有更少的故意破坏行为。

-04-:57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控制感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一旦失去了这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动物的警觉就会被唤醒,处于备战状态。人类也是如此。

-04-:04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这个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能够推翻我们观点的信息。

-04-:00

即使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仍然会因为立场和态度倾向的不同,而选择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一旦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也会相信自己所得到的依据。

-04-:02

仅凭多巴胺刺激的热恋是很难长久的。一旦热恋过去,大脑的愉悦因子多巴胺消退后,大脑的灰质也可逆性地增长回来,我们也就会看到对方的各种缺点。

第二章良性循环

-04-:09

恐惧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熟悉。

-04-:08

实验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了解观看大头照的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观看各个大头照的次数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个条件,按条件各观看两张大头照。随机抽样,总计86次。

实验结果表明,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成正比。

-04-:10

一些明星也非常追求上镜率,大家看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这些明星也挺好看的,而这背后也有“纯粹接触效应”的原理。

-04-:13

如果想要拉近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适当地表露一些自己的隐私。

-04-:17

心理学家奥尔特曼对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的社会渗透理论。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从低水平的自我表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的。

-04-:14

当一个人开始自我表露时,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开始;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表露水平做出反馈,也是一种表示对方接受信任的标志。

-04-:15

如果我们一直隐藏自己的不足,开始可能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但是缺点一旦暴露,对方会更难接受我们。当然,表露缺点还能够让我们找到真正喜欢我们的人。

-04-:19

人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认同慢慢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认同慢慢减少的人。为了验证这一心理现象的存在,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Aronson)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安排被试者同伴用四种不同的情况评价被试者,分别是:A:始终是肯定的评价。B:始终是否定的评价。C: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且否定程度与第二种情况相同。D: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且肯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04-:20

当自己有较为负面的信息或者建议需要传递给对方时,也可以采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模式去叙述,这样对方的排斥也会减少一些。

-04-:52

90后的主要需求已经变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果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抱着以往的奖惩制度去管理,就很难管住人,也很难留住90后的人才。

-04-:53

当一个人开始自我表露时,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开始;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表露水平做出反馈,也是一种表示对方接受信任的标志。

第三章沟通的艺术

-04-:00

亲情的天然属性是分离,在青春期与父母的争吵,实际上也是到了我们独立的年龄,父母在履行进化的使命,也就是“赶我们走”,驱使我们走向独立。

-04-:05

人的大脑是非常容易受可视化信息影响的,我们的赞美更加具体和有细节,那么对方会觉得更真实,而且会觉得你是一个很用心的人。

-04-:07

大脑中存在一种模仿他人行为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影响。

-04-:09

尽可能让对方表达本质就是让对方建立表现欲的满足机制和寻求安慰的代偿机制,如果能够结合固定的时间点,那么就更容易增加对方与我们交流的好感。

-04-:11

“自我实现预言”在儿童身上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儿童时期是我们模仿力和表现欲最强的人生阶段。一旦我们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他们就会给自己做形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近。

-04-:12

如果我们想要别人在不良习惯上有所改变,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语言”让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相处的艺术

-05-:50

我们的情绪有70%以上可以通过身体传达。

-05-:52

人天生就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一些已完成的东西,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得到了满足。

-05-:54

一旦一些人或事能给我们足够的确定性,那么我们就会减少对他们的尊重和执念

-05-:58

大卫·德斯迪诺(DavidDeSteno)在《信任的假象》中写道,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之所以会信任别人,与别人展开合作,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必须假借外界的力量,达到各自的目标。

当当云阅读笔记来自当当云阅读forAndroidAndroid

李浩:如何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