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到10这些症状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爸妈咋乐不起来了?没准是抑郁!

专家提醒:老人出现高兴不起来、反应慢、感到懒、没精神等,应及早带老人到专业机构详细检查

春节对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身为子女回家过年时却往往忽略了老年人笑容掩盖下的抑郁情绪。年关难过,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尤其是如此,无论是春节前的期待和准备,春节期间的热闹和欢笑,还是春节后子女离开的空虚和孤单,都可能刺激到老年人的情绪,诱发老年抑郁症。“提前看诊,做好预防,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最佳选择。”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孔伶俐说,尤其是那些从来没出现情绪问题的老人,如出现高兴不起来、反应慢、感到懒、没精神,不愿意参与到迎接春节的准备活动中等表现,家人一定要注意,及早带老人到专业机构详细检查。

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到1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发生率可达50%,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抑郁症如不及时诊治,会增加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导致病程迁延,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老年抑郁症和抑郁症有什么不同呢?孔伶俐介绍,抑郁症大家比较熟悉,主要表现为低、慢、懒。“低”是情绪低,高兴不起来,感到生活没有意思,甚至有自杀的想法。“慢”是患者自己感觉脑子反应慢,就像生了锈的机器似的,转不动。“懒”是提不起兴趣,什么也不愿意做,就想躺在床上。

而老年抑郁症常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疑病症状,大概三分之一的患病老人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得了某种不可治的疾病,症状以消化系统最常见,如胃肠不适,不爱吃饭,担心自己得了胃癌。

焦虑和激越,老人常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心烦,坐立不安,激越时甚至会有冲动行为,有时焦虑甚至会完全掩盖抑郁症状。

躯体不适,老人的躯体不适症状可表现为疼痛综合征,如头痛、背痛、腹痛和全身的慢性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厌食、便秘等;胸部症状,如胸闷、心悸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面红、潮热、出汗、手抖、全身乏力等。

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有些抑郁老人不是表现为愁苦面容,而是面无表情,语言阻滞,行为迟缓。

自杀观念和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远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包括,疑病症状、罪恶感、孤独感、激越和顽固性失眠等,抑郁伴慢性躯体疾病的老人,自杀的成功率高。

精神病性症状,老年抑郁症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老人常伴有自责、无价值感、疑病观念,会出现幻觉、身体异常感知觉,会出现虚无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贫穷妄想及罪恶妄想,但精神症状与情感症状协调一致。

认知功能障碍(抑郁性假性痴呆),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包括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和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也叫抑郁性假性痴呆,认知功能可随着抑郁情绪的改善而改善。

刚退休、空巢老人当心抑郁找上门

哪些原因导致老年人易患上抑郁症?孔伶俐说,首先是离退休问题,对离退休的老人,尤其那些本身不愿退休,没什么兴趣爱好的老人而言,更容易出现抑郁。有的老人刚退休的时候没调整好心态,不能适应退休后生活,有的老人觉得自己能发挥余热,无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再回去工作,失去价值感,会产生抑郁情绪。

其次还有家庭问题,老年人的家庭遭遇变故,如配偶病重或丧偶,或家庭关系不好,如婆媳不和、夫妻关系不好会使一方抑郁。常见的还有经济问题,对部分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来说,经济问题是一种慢性压力,尤其身体不好的老人,经济状况不能满足生活和支付医疗费用,情绪会低落。

衰老与疾病也是诱发老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功能下降,比如听力、视力的减退,这会导致老人性格发生转变,产生依赖感,不予以重视,会导致老人抑郁,一些老人由于长期患慢性躯体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担心自己身体状况,担心对子女造成经济或生活负担,容易自卑,心理负担重。

近年来,因为空巢家庭增多,很多因为和子女不睦、居住条件不允许、子女外地工作、失独、丧偶等导致被动空巢的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现实困难无法解决,情感缺乏慰藉,也会患上老年抑郁症。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老人对现状不满等。

患上老年抑郁症小心陷入这些误区

孔伶俐介绍,市民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只是情绪问题,觉得人老了,很多能力下降,不愿干或干不好都是正常现象,精力不如以前足,不如以前爱说话也可以理解。其实,老年抑郁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

有些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很多人认为老人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抑郁体验。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会慢慢改善。

还有很多老人认为抑郁症是治不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抑郁症虽然无法根治,但完全可以临床治愈,也就是抑郁症的症状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整体恢复。抑郁症患者经过综合性治疗,大部分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但患者临床治愈后,今后有可能复发。复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规范治疗。

在药物治疗上,很多老年抑郁症患者也存在误区,有些患者担心抗抑郁药有副作用,不愿意服药,或者症状缓解后就立即停药,这样是不可取的。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选择药物,尽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只有服用足够剂量的抗抑郁药才能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起到治疗作用,如果擅自减少服药剂量,会影响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

有些患者则认为只要出现抑郁,就应服用抗抑郁药。其实,出现抑郁情绪并不代表患有精神疾病,即使患有某些精神疾病,也未必都是抑郁症。如果抑郁情绪、躁狂交替出现,则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郁药,即使加用抗抑郁药,也要避免服用容易诱发躁狂的药物。有些患者对抗抑郁药抱太大希望,以为服用后心情马上就会变好,但实际上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为两周,需要耐心等到药物起效,切莫反复换药。

预防老年抑郁症改变认知是关键

孔伶俐说,预防抑郁症主要有以下方法:改变负性认知,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情绪、行为反应,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对事情的认知,通俗地讲就是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改变负性认知,换个角度,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就会从忧患中看到机会,情绪就会改善。

适当运动,积极参加锻炼,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尽可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多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生活规律,培养兴趣爱好,广泛交友,常和朋友一起登高远足或喝茶聊天,有利于心理健康。

提高适应能力,目前的社会发展快,老年人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年轻人“代沟”深,容易意见不一致,尽量少掺和孩子的家务事,打开钱包,闭上嘴巴,努力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潮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调整社会角色,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社会角色,退休了就安心当观众,享受晚年生活,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接受变化,并用新的行为模式来顺应这种变化。

保持良好心态,老人经历的多是负性的生活事件,正确看待衰老、疾病和死亡,保持良好心态,凡事朝好的方向想,坦然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来源:青岛早报编辑:可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