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出适应障碍的终极之路自主重塑性格 [复制链接]

1#

论性格重塑

性格是我们于过往经验中由主客观因素所塑造的认知、情绪、行为等诸多具有个人色彩且有规律可循的习性,是我们内在可塑的基本工具。遵循适者生存,性格形成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一阴一阳谓之道”。性格是我们内在固化的习性,一方面,这种固化有其必然性,利于我们快速分析、判断、行动,提高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固化往往也会导致性格缺少灵活性,降低适应能力。如果生活中出现持续性的不适应,分析客观因素之外,也要内观自省,审视与问题相关的习性。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对性格进行自我完善,目的性的实现性格的塑造主体由客观环境到自我完善的过渡。自主塑造完善性格是成就高质量人生的基本课题。

塑造性格的因素有两类,以意志为主的主观因素和以自然规律为主的客观因素。主客观世界交互是个体生存的基础,自我与环境、意志与自然规律是我们要处理的基本关系。我们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社会环境而生存,处于客观现实世界之中。从根本上讲,主观世界自客观世界派生并从属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也不以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自然法则的利用、调配、排列再组合,从而实现主观意志对客观环境的改变与创造。这是主观与客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的基本辩证基础。二者对立统一、动态平衡则性格呈现良性状态;二者分离导致的自相矛盾是人生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立足自身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是必须要遵循的;务实合理,经达权变务必作为人生准则。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具备“务实、合理、动态”的性格特征,都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点击(最多18字)

认知引领着情绪与行为,三者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是性格表现的三个主要面位。认知是内在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之形成的观念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世界。认知是性格形成的内在基础,其中信念与自我意识是自主完善的两个关键。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世界的法则群。一定程度上经过了主观检验和强化后相信的概念,对应着个体所经验到的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各类观念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围绕核心观念也就是信念排列组合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认知体系。信念是个体的人生原则和思维模式,是认知体系的框架结构和运行法则,处于支配地位,甚至驾驭自我意识。新形成的概念或调整的旧观念要有意识的与信念产生链接,挂在我们的认知树上,不然是不会开花结果的。观念的固化程度与相信程度同步,思维程度却与之相反。当概念到达信念的程度会变成“真理”进入潜意识,极具力量。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形成之后成为我们内在自带的监督者与矫正者。既要坚持原则实现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贴合现实。自我意识在行为中运用,尤其是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决定着个体自主与适应能力的水平。生活中要确立起“自主即适应,适应即自主”的观念来实现主客观世界的连接。侧重自主还是侧重适应要因用而论,因地制宜。二者是一体相对的阴阳两极,相辅相成。

不良的信念及自我意识能够画地为牢,与适应问题直接关联。生活中要注意自我否定的漩涡,过度的自我否定会毁灭意志、削弱行为能力,隔绝客观世界进入虚无状态。不良认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主客观背景,具有很高的正向价值。在否定中添加肯定,到肯定中带着否定。接纳能够唤醒意志回归现实,与改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认知是无止境的,养成开放的、定期复盘的成长型认知习性。不仅观念符合自然规律,具备客观可行性;也能在不同的时机与场合下恰当运用,同时具备主观操作性;真正的合理认知是主客观二者的兼备。只追求观念客观合理只是知识的储备,而综合这些知识储备配置适合自己的时空属性,能为我所用才能生智慧。

情绪是对认知、行为的内在直观反馈,是流动的能量具有很强的生理性,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情绪也能够左右认知的方向。情绪表达的是内在真实的主观意愿与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切记:情绪不会无端升起,千万不要否定情绪,对待情绪要如实觉知,主动利用,通过合理的认知与行为去实现情绪的转化与释放。持续的情绪特征构成了我们的心态,人生态度和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人生态度包含了我们的选择,心理素质是情绪调节能力的体现。心态于人生意义重大,积极、从容的心态会使我们持续保持良好的自主与适应能力。意志压制情绪是必备的能力,但情绪能量会在身心产生滞留,及时妥善处理,尽量避免滞留形成积压。而处理积压情绪是自主完善的契机,重构认知、调整行为的动力和具体切入点。

行为是外在的实践活动,主客观世界交流联系的桥梁,主客观世界通过行为实现交互与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主要指的是行为能力,“自主”的真正核心。重构认知、持续践行、形成习性即自主重塑性格的过程;从自觉、自律到实现自主。行为直接塑造着性格,重构认知停留在认知层面是典型的知行分离,观念与意识是必须要通过行为进行强化的。重构认知更是一种行为,合理化观念、意识的实践过程。行为校验观念,自我意识贯穿行为过程。自我意识主动链接着观念与行动是知行合一的核心要素。调整观念可以直接改变情绪与行动,合理化信念决定了心态和行为能力。保持行动力,没有捷径。认知、行为、情绪三者相互强化校正,勿断档。循环往复至自然而然。

信念具有基础性与自发性,与普通观念相比具有数量少、频率高、内容单一且不易发现的特点,对个体的认知方式与选择倾向具有决定意义。信念形成非朝夕之功,更加需要谨慎务实的对待。即便是不良信念也都在相当的时间里给予我们重大帮助或巨大影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大多是未能与时俱进、适用范围偏小或不分场合的错位使用,忽略了其时空属性。应予以内容上的更新完善合理补充,明确使用前提增加动态性为主。而成瘾、毁灭等异常的或已无使用价值的应着力压制摒除,甚至是持戒。

从认知结构来看,不良观念大多存在“主观绝对”的认知框架,处于“主观绝对”这一信念的不同维度面位。例如:绝对的好形成的“完美主义”;绝对的坏形成的“灾难化思维”;不是绝对的好就是绝对的坏形成的“非此即彼”。看似三种问题实则一类,不要只看到对立而忽略统一。分开处理容易在三者之间转化陷入认知分裂,很难跳出主观绝对的逻辑循环。三者是“主观绝对”在一个维度两个对立面的三种极端表现,应对不同的生命情境会相互切换。三者共生,“主观绝对”由一化三的延伸。三合一归为一类从根本上合并处理为宜。借此建立起“一而三,三而一”的逻辑思维模式,提高分与合的双向解析能力。用此方式对认知结构梳理归纳优先解决分裂问题,逐步增进认知体系的合一与动态性。完美主义本质上是要做到最好;灾难化思维是要规避全部风险;非此即彼则是要的最佳选择。主观愿望上这些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大脑的特性之一。“绝对”能调动起个体的强大意志及专注方向,而“相对”则会缺乏力量与投入。没必要去否定主观愿望。但思维与行动上的主观绝对与过度追求则是一场灾难,须要遵循客观相对。但凡事物,本身都是具有两面性,无好坏善恶之别;于人而言也是好坏同在,相对的好或者坏。不存在单面性的好坏。逐步建立起“好坏相对”的概念,实现从“绝对”到“相对”、主观单向向主客观双向的认知过渡。可以修正成功的定义,调整为通过合理的行动实现最大程度的向意愿目标靠近即为成功。扩大成功的范畴,在行为实践中添加“客观相对”作为第二意识,结合时下辩证中合使用。逐步实现对“主观绝对”信念的完善升级到“好坏相对,过则为灾”信念的确立。完成认知体系的改造,身心合一与人格完整自随之而来。

从意识、思维角度来看,我们有很多信念是不自知的。经常会有一些莫名的念头、情绪反应以及下意识的行为习惯。许多信念是沉浸在潜意识之中,不在自我意识的觉察之下。潜意识与显意识相比是感性的,且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观察,记录持续出现的莫名的念头、无端的情绪和日常并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