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斯科特考夫曼绝非天赋,从学习障碍者 [复制链接]

1#

智商对一个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绝非天赋》这本书,讲的是斯科特·考夫曼(ScottKaufman)的故事。

书的封面写着,美国大学招生官推荐必读书,关于智力对人生的影响,读这一本就对了。

斯科特·考夫曼是耶鲁大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他研究不同因素对一个人学习和人生的影响,比如智商,基因,环境,天才儿童,自闭症,学者症候群,刻意练习,坚毅,心流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鼓起勇气,讲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

斯科特的童年有些坎坷。

3岁时,患过21次耳部感染。

好不容易通过手术治理个差不多了,又患上了听觉处理障碍。

也就是说,无法即时处理信息,他做什么都会比别人慢一拍。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显得格格不入。

别的孩子安安静静听老师读故事时,他披个斗篷上蹿下跳;

别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越过攀爬架,他却老是摔跟头;

别的孩子写数学作业时,他在编时间旅行的小故事;

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理解的学习内容,他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毫无疑问,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笨拙和不服管教。

小学三年级时,他做了一次智商测试,得分很低,他不得不调出正常班级,重读三年级并接受特殊教育。

在智商链的底层,他被同学霸凌,被笑话一辈子都读三年级,在浴室的地板上,被几个同学拳打脚踢。

四年级时,他就读的公立学校打算撤掉特殊教育,他不得不又做了一次智商测试,结果很不幸,他被扔到了一所专为学习障碍儿童开设的学校。

六年级时,跟父母商量后,他终于又回到了公共学校系统,他很开心,并且希望做一个全新的,更加优秀的,讨人喜欢的“我”,然后老师把他叫了过去,让他坐到前排,并且对他说:“斯科特,你妈妈要求你坐在教室前排,因为你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谢谢你听老师的话换了座位。”

一瞬间,所有的神气烟消云散。

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无法摆脱“学习障碍”这个标签,连做梦都是被老师嫌弃。

为了积极融入,他尽力去讨好那些有天赋的孩子。

但内心是不服输的,经过不懈努力,他觉得自己克服了学习障碍,终于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中学时,他特别想进入资优班,于是,他走到资优班的班主任面前,大胆地介绍自己:“您好,我叫斯科特,我觉得自己应该算得上是天赋优异了。”这样的自我介绍很突兀,一介绍完他就后悔了。

“是吗?那你的成绩如何?”班主任问他。

他回答道:“所有难的课程我都是优秀。”

班主任说:“很好!听起来你确实很优秀·······不过,如果要加入资优班,必须得经过学校心理专家确认智商达到必要的标准。”

OhNO!

痛苦的记忆又回来了。

专家认为,能不能高中毕业是个问题。

令人沮丧又痛苦,他的梦校可是耶鲁大学。

资优班的班主任也很同情他,要不,你来旁听吧!

即便如此,他认为自己的能力绝不止于此,他渴望了解一切,更渴望了解自己。

痛苦的学习经历让他很不甘心:智商测试是否能定义一个孩子的一生?

*智商测试包括平时的学业成绩,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美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AC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等等。

他提出了个好问题。

他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读认知科学,不过,得先上大学吧!

很不幸,斯科特的学习成绩很难进入梦想的大学,是的,他的SAT成绩离耶鲁大学的标准相差甚远,无论哪所名校,他都不够格。

幸好还有特长这条路,读高中期间,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差,他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并主动要求跟外公学大提琴。

外公是他最崇拜的人,退休前是费城乐团知名的大提琴手,外公的人生阅历很丰富,参加过全球巡演。

他非常努力地练琴,在学校大提琴手的排位测试中,倒数第二。

虽然最想学的是认知科学,但大概率申请不上,只能靠音乐特长曲线救国。

他决定用大提琴的音乐特长申请大学,父母也很支持。

于是继续努力地练习大提琴。

最终,他因为音乐特长被卡内基梅隆大学音乐学院录取,但没有被认知科学学院录取。

不放弃自己的人总会争取更多机会,他向大学申请主修心理学,音乐专业作为辅修,大学同意了。

在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翻阅认知心理学教材,从智商测试之父比奈到年《特殊学习障碍儿童法案》,从阅读障碍到资优生,从多巴胺到刻意练习,从固定型心理到成长型心理,从坚毅到心流,从天才儿童到自闭症,从阿斯伯格综合征到学者症候群,认真了解每一个特质或群体,比如,天才儿童通常的特点是心流状态,全神贯注完全沉浸于一项任务。

在研究中,斯科特看到了一个天赋实验: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加州开始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想知道个体之间的先天差异究竟有多大。因为推孟认为人的潜力必须尽早测量,所以他让老师推荐最聪明且年纪小的孩子。老师推荐了成绩好且守纪律的孩子,没有推荐那些成绩好但调皮捣蛋的孩子。

这些学生参加了斯坦福-比奈测试,最终选出了名得分在分及以上的加州孩子加入了推孟的研究。

这些精英孩子智力发展很早,大约一半的孩子在上学前已经开始阅读,有的在2岁时就开始,还有一个25个月大的孩子,他的阅读水平差不多赶上了一年级的学生。父母说这些孩子学习速度快,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且词汇量大,许多孩子有收藏的习惯,比如集邮等。老师也反馈说,这些孩子健康状况更好,社会适应力更强,孩子们有很高的意志力和取得成就的驱动力。毫无疑问,这些孩子看起来的确前途远大。

在经过35年的跟踪调查后,这些精英孩子的成就如下:

发表科技论文和文章近篇;

出版书籍和专著约60部;

专利授予总数超过种;

其余作品包括33部小说,不少于60篇散文,以及篇关于各种主题的杂文等。

这个清单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些孩子中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或普利策奖,反而当初落选的2个孩子,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推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仅仅根据智商分数筛选学生没有让他找到天才。

推孟也得出了如下结论:卓越的成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智力……人格因素是获得成就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特别是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朝向目标的整合、自信心以及不为自卑感所困的人格特质。

斯科特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坚持不懈地研究认知心理学,解决对智商测试的疑问,在本科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后,硕士去了剑桥,博士破格进了耶鲁,终于进入了梦校,从一个学习障碍者,变成了藤校教授。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自我都是完美的,只有拿他们与别人比较时,他们才会变得不完美。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就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泰戈尔也说过: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

给孩子机会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梦想,静待花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