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族进化中通过遗传获得的、不学而会的本能活动。
2.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
4.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种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5.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是否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状态。
6.美感:是人体对美的体验。它是人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7.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
8.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9.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10.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虽无兴趣,但对该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
1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2.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产生的动机。
13.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最先接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于形成有关该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
14.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某些属性或倾向和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
1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6.人格障碍:是指根深蒂固的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是指偏离正常的或者不正常的人格。
17.恐惧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18.疑病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
19.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
20.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21.性幻想: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生理状态完全投入进去,对不能实现的与性有关事件的想象。
22.爱情:是一种异性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状态。这种状态与关怀、依恋、信任和自我暴露等特征以及性欲联系在一起。
23.心理是以语言、文字、表情等媒介对采访者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24.集体心理治疗:是指心理治疗人员把同类心理疾病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
25.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26.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
27.负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求治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行为治疗技术。
28.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知、得到领悟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9.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患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30.自我暗示疗法:指的是由患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31.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32.吝啬:是一种由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出行动的不正常的心态。
33.压抑心理:是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里,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
34.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
35.虚荣: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36.嫉妒: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
37.网瘾:可谓互联网成瘾综合征,即对现实生活冷漠,而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痴迷。
38.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或知觉,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3.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现象。
4.先天秉赋特点、稳定性特点、可塑性特点是气质的三大特点。
5.人际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个人、群体)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6.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7.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8.青少年性心理集中表现在产生性意识、性感情、性观念、性冲动和性疑惑等方面。
9.性观念是社会文化结合性心理在性意识上的反映,它具有传统性、系统性、稳定性及群众性特点。
10.行为疗法依据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模仿学习作用原理。
11.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认为,情绪可在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上被度量。
12.临床相阶段是压力形成的最后阶段,是觉察阶段和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的后果。
13.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包括竞争和合作。
14.压力源的性质包括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
15.知觉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6.出现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17.性态度的概念包括性认知、性情感和性行为倾向的内容。
18.高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9.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0.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和他人的知觉。
21.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2.距离知觉又叫远近知觉、立体知觉和深度知觉。
三、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
1.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C)。
(A)情绪(B)兴趣
(C)内驱力(D)诱因
2.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B)。
(A)内驱力(B)诱因
(C)需要(D)爱好
3.当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便成了(C)。
(A)中心兴趣(B)直接兴趣
(C)爱好(D)癖好
4.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B)。
(A)激情(B)应激
(C)妄想(D)幻觉
5.社会行为是人对(A)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D)及时情境
6.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里,态度属于(A)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
(C)群众层面(D)社会层面
7.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D)。
(A)家庭(B)大学
(C)杂志(D)观念
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B)。
(A)合作(B)竞争
(C)人际互动(D)协调
9.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D)个阶段。
(A)3(B)4(C)6(D)8
10.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A)。
(A)诚实品质(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D)智慧、贤明品质
11.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A)。
(A)婴儿期(B)幼儿期
(C)青年期(D)中年期
12.人的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是在(C)。
(A)幼儿期(B)童年期
(C)少年期(D)青年期
13.第二逆反期主要发生在(C)。
(A)3--4岁(B)小学阶段
(C)少年期(D)青年期
14.老年期一般是指(B)岁以后。
(A)50(B)60(C)70(D)80
1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C)。
(A)完美主义疗法的核心(B)行为主义的观点
(C)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D)认知理论的核心
16.巴甫洛夫通过(C),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
17.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C)。
(A)注意减弱(B)自知力不完整
(C)注意狭窄(D)内心被披露感
18.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他不包括(A)。
(A)感知觉、注意力(B)记忆力、理解力
(C)分析综合能力(D)计算能力、判断力
19.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D)。
(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
(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
20.从心理活动的形式和效率存在自身变化规律,叫心理活动的(C)。
(A)环境适应能力(B)受暗示性
(C)周期节律性(D)社会交往能力
2、多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是(ABD)
(A)脑的机能(B)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D)一种主观的现象
2.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BCD)。
(A)心理支配人的行为(B)人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C)心理就是行为(D)行为就是心理
3.人本主义心理学因与(CD)的观点有明显的分歧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D)精神分析
4.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ABCD)。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
(C)权利动机(D)兴趣和爱好
5.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ACD)等方面。
(A)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
(B)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
(C)想象中的现实性
(D)思维活动的精确性
6.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
7.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ABCD)。
(A)获得信息(B)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C)避免窘境(D)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8.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ABCD)。
(A)心理发展的整体性(B)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C)心理发展的活动性(D)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9.心理测量具有独特的性质,即具有(BCD)。
(A)外显性(B)间接性
(C)相对性(D)客观性
10.心理异常包括(AD)。
(A)确诊的神经症(B)严重心理问题
(C)一般心理问题(D)各种人格障碍
11.少年期的情绪变化包括(ABD)。
(A)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B)孤单感、压抑感增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