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商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问题 [复制链接]

1#

引言

现如今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许多家庭父母为之担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规律的生活学习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慢慢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一旦出现偏向,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导致人易于情绪化、人与人交流困难、产生错误的认知等,伴随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如何使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得到促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往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不完整,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分析后得出了一下结论:(1)农村留守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父母(或一方)离家时间太长;父母与孩子疏于交流且重视成绩多于关心生活;(2)孩子对体育功能认知不全面,认为体育课程就是“玩”;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少,经常性活动人员较为单一,活动时间、频率较少;(3)体育教学中情商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性格缺陷、品德缺陷方面有明显的缓解效果;(4)在体育教学与情商教育相互作用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学习障碍维度、不良习惯维度、特殊情况维度影响效果甚微;

(5)从心理健康总体得分来看,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情商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联合促进,社会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建议:1、学校方面,要定期对教师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2、家庭方面,要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建立起沟通的机制,要有耐心教导孩子。3、社会方面,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策,当地*府与社区要严厉整治娱乐场所,多联合一些机构组织开展公益关爱性活动。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相识,除了观察人的智商,还会观察人的财商、情商。其中情商是最被人重视的。年颁布的相关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国家保障学生智商发展的一个基础,但学生情商的发展却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拥有着许多未知的可能性。生育儿女,意思是父母不仅生养,还要教育,在我国有一部分孩子从小就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被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缺少父母的教育与监管,再加上儿童的自控与辨别能力不强,在生活上容易受他人影响以及易于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本就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父母长期在外,这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限制自身的各种想法与行为,遇事不敢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缺乏生活经历,心理素质低,抗压抗挫折能力不强,当困难来临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不敢面对,一旦逃避不了,就有可能发生极端事情。

没有父母的陪伴,内心缺少安全感,这也成为不法分子的切入点,掌控儿童的心理,吸取他们的信任,最后使他们受到伤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非正常心理表现引起的。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期,特殊的事情影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发生特殊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我国*策的大力扶持,在生活上已经得到基本的保障,而九年义务教育保障了基本知识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有待提高,而情商教育就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

版的《体育与健康标准》明确表明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要有等同地位,而版的修订标准再次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指明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体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在提示体育课程中要重视情商教育的培养。研究目的与意义。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网上资料,当今社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复杂,非正常心理问题对儿童成长影响深远,而研究体育与情商相关课题的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教学与情商教育两者间是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

意义:从国外学者开始对情商理论的研究,到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中间相差了60多年。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情商教育进行研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理论实践成果,说明情商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笔者查阅借鉴国内外情商理论实践的相关研究,尝试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情商教育可行性,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实践性的参考。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情商教育内容,拓宽体育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丰富体育教学价值同时也拓展情商教学的渠道。

情商教育能有效提高人的思维反应与改善心理健康,越早培养越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以及特殊的阶段特性,在此阶段学习情商是非常有效的,加上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方式,更能直面使儿童感受情商教育带来的效益。留守状态下的儿童心灵或多或少都会有伤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对下一代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关联,从社会层面来看,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中情商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问题有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初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出国潮”,许多中国父母选择出国赚钱,把孩子留在国内,交由祖辈照顾。在九十年代初期的农民“进城打工潮”,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都有着不同的定义。直到年,发布了相关文件,文件中明确表明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在此之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问题,学术界普遍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父母外出的情况,有些学者认为是单亲外出或双亲外出,这也是多数学者认同的,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只有双亲外出才算是农村留守儿童;二是儿童年龄的界定,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对儿童“年龄”有不同的界定与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14周岁以下、有的认为是16周岁以下、有人认为是18周岁以下,“年龄”是概念争议最大的一方面;

三是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在时间长短的厘定上,有的研究以一个学期四个月为期,有的研究作出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划分界定,也有研究作出“一次性连续半年”的时间划分。学术界在这三方面的争议,不管是哪种界定,他们的标准都只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确定提供实证性的建议,最终的概念还是需要*府官方发文确定。明确“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是准确开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

数量及分布地区:在农村留守儿童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许多学者就开始根据各方面的调查与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理解,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行估算与统计。以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从年开始,根据国家每5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进行调查与研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需要,各类研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认定标准,且个人团体能力有限,学者们只能通过大数据估算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直到年,由民*部、教育部、公安部三大部门为首,开展为期4个月的精准摸底排查工作,从公布数据得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有万人;从分布的范围来看,我国疆土辽阔,各省份经济暂时还有所差异,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还有微差距。所以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的范围也就有不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省市是留守人数最多的地区,高达万人,是总数的90.35%,东部地区的省市的人数则是总数的9.65%,有87万人。

结语

年,民*部在第四季度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提及到,现有万余名孩子留守在农村,对比年的排查公布的信息数量减少,这是*府*策落实到位,人民责任意识提高的证明。回看年民*部等部门调查的数据,都是一些巨大的数字。如此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都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非农村留守儿童,一切都要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