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真正康复的根本,理解底层逻辑才能少走弯路。
在生物学发病证据各种猜想,得不到明确实证的情况下,在各种学术和假説满天飞的情况下,不妨从人性的视角来看看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可能帮助我们打开新的康复视野。
人的精神状态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如同潮起潮落的波动曲线,这是人性发展的常态,无需大惊小怪,而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状态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超出了大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范畴。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认为,至少在目前时间节点,还不能认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纯生物学疾病,而是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因素共振引发的综合征。在药物控制了失常的精神症状后,要回归原来的社会环境,并适应下来,就要寻求更广泛的适应、发展和康复路径,这正是每一个患者和家庭的终极目标。
如果一个人的欲念、自我认知、目标、追求严重超出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现实处境,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自我不能及时觉察,并及时修正,就会引发一系列,最终引发社会情境下的一连串负反馈,自强化将会使我们滑向一条离自我期待越来越远的下降通道,最终走向期待的反面。
人性博弈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康复的底层逻辑,也是人生发展、事业进步的根本,掌控自己的欲望,合理利用人性弱点,则能助你走向阳光灿烂。
人性往往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风险,最少的付出或甚至是不付出,从而得到更多,发展更大,过得更好,获得更大的确定性(安全),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清醒认识人性、自己、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采取更为接近本质和现实情境的方法、思路和追求,那离“成功”才能更近更快,你的付出才是你得到的根本。
而这一切都是逆人性的,做起来特别困难也很痛苦,人的本性又是趋利避害,回避痛苦追逐快乐的,所以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性会不断膨胀并不断自我强化的,好了更愿意付出,得到更多,而差了更不愿付出,变得更差,自我奖赏机制既有生理性基础,也有精神需求的基础。
趋势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直到拐点产生,所以需要引起重视,趋势是有惯性的,拐点形成需要内在的力量,也需要外在的情境支持,直到正向循环发生,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康复之路。
如果我们得到自我奖赏和外在激励,我们就更愿意继续进行更多的输出,如果产生严重的挫败,我们就会退回到舒适区,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减少尝试和探索,进而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产生新的影响,而付出是得到的前提,少付出不付出就很难得到你想要的,这就是很多问题的底层逻辑。
人是善于为自己的思想寻求支持性证据的,无论自己的思想积极还是消极,我们总是会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寻个蛛丝马迹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当我们的注意焦点转移到求证这个方向上,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对”,天长日久就可能固化下来,甚至会成为个性的一部分,直到一个强大的外力彻底打破和动摇原来的信念,继而修正原来的思想,并为新的信念和思想寻求新的证据,才会走向新的探索之路,并用证据不断强化新的信念。
形成容易,那是不知不觉的过程,你觉察不到;修正更难,那是刻意而为的努力,你看到的变化是点点滴滴的,你也更加不易觉察得到。
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抽象,需要我们去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你才能从中得到一点点的感悟。离开底层逻辑,去谈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康复也好,去探索人生的发展也好,我觉得那就远离了根本。
底层逻辑正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因为思维是有惯性的,我们过去就是这么想这么干的,惯性帮助我们省力。康复也好追求也罢。这里讲得比较抽象,也不方便展开来讲,但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个人重视的问题,虽然自我否定是令人痛苦的,但是没有否定之否定,就很难实现人性的蜕变。
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则是逆人性而行的痛苦斗争,绝不会如同阅读一篇文章这么容易和简单,涉及每一天每一次得失成败的细节应对,越过了困难太阳才能冉冉升起,没有捷径可走。
也许有人看不懂本文,或者反对本文的观点,多多阅读之前的文章,你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我的观点。我不想过多地争辩,也不想浪费你的时间和情感,你可以一起探讨,你喜欢就看,不喜欢就此飘过,深刻地领悟本文并积极实践,也许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有温度的精神科心理砖家,分享有思考的精神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