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格元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207/4334434.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丽娜通讯员程晓琳蔡超丽
今年9岁的方方(化名)看上去跟别的小朋友没什么不同,但是近半年,妈妈发现他总在不经意间眨眼睛。
起初妈妈发现方方在写作业的时候频繁眨眼,以为是故意不想写作业,就把他好好教育了一番。
后来发现方方在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眨眼,妈妈又觉得可能是结膜炎,医院配来的滴眼液,滴了几天,却不见一点效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于是,妈妈带方方去了社区眼科就诊,医生说方方的眼睛没有问题。眼睛没问题,那为什么会不停眨眼?妈妈非常疑惑。
半个月后,方方眨眼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甚至还出现了清嗓子、摇头、动嘴、耸鼻子等其他“小动作”,方方说这些奇怪的动作自己也控制不住。
因为这些突然的“小动作”,不仅使方方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也让旁边的同学觉得受到了打扰,纷纷向老师告状,甚至还在方方背后指指点点,这些都让他闷闷不乐,成绩也下降了很多。
方方妈妈终于意识到孩子得病了,于是医院,做了脑电图、头部CT、微量元素监测等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经他人介绍,妈妈带着方方来到医院儿科,向邵征洋教授寻求帮助。
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及详细查体后,方方被诊断为“抽动障碍”。
针对方方的病情和体质,邵征洋教授为方方制定了个性化中药治疗方法,并辅以耳穴治疗。
半个月后,方方症状得到了明显好转,除了偶尔眨眼,其他的症状如清嗓子、摇头、耸鼻子等症状都已消失,他又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学习玩耍了。
抽动障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很多家长以为很少见,实际上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到节假日,儿科门诊每天都有儿童抽动障碍的患儿来就诊。该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多在18岁之前发病,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4倍,部分患儿会在青春期自愈,如果没有自愈,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儿童抽动障碍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及情绪行为异常。
由于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因此在患病早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结膜炎等。
在临床上,儿童抽动障碍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斜视、噘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严重的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抽动障碍有什么危害?
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不仅仅只表现为抽动,有些孩子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社会适应困难:某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短暂或长期的社会性缺陷,尤其长期复杂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抽动,可能会导致社交孤立等。
2、情绪问题:20%~30%的抽动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也会出现低自尊、社会退缩等。
3、发育畸形:长期的抽动会使患儿抽动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治疗抽动障碍,中医有优势
抽动障碍在中医古籍中属于“抽搐”、“瘈疭”、“慢惊风”等范畴。《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古代医家多从“肝风”立论。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风痰胶结,肝亢风动。病初病性多属实,日久不愈易转为虚证,病理产物以风痰为主。
该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
邵征洋教授在临证时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重视祛风化痰、消积、健脾之法,同时提倡外治之法,如针灸疗法、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
根据患儿的诱发因素、抽动情况、体质、生活习惯等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以疏风、宣肺、平肝为总则,佐以健脾化痰、消食导滞、活血通络等方法,配合行为心理、家庭教育等综合治疗体系,疗效显著。
抽动障碍的预后如何?
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部分轻症患儿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仍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进行预后评估。
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儿出现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同时患其他精神障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医院邵征洋教授有多年的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诊治经验,认为本病药物治疗固然重要,日常调护也不可忽略。邵征洋教授提醒家长,儿童抽动障碍与外界环境、家庭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理方面: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家长要多理解患儿,态度温和,避免过多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