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引起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引言

社交焦虑是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产生的对社交活动的焦虑情绪,过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一般来说情绪智力较高的个体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也会比较好,在社交情境中体验到的焦虑情绪会更少。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更积极,在社交活动中也表现岀较少的社交焦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看重的维度有很大差别,面对社交困境也表现出不用的应对方式。

因此,研究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性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社会交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并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活与社会接触的更加紧密,生活环境也更加多样化,加上社会实践的需要,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更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优秀的人更容易在社交情境中产生焦虑情绪。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现实中的交往越来越少、加上个人认知和自我不恰当评价等等,也会造成社会焦虑逐渐严重。

大学生相比较与高中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由把握,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课程学习之外,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如果适应性发展不好就容易导致社交焦虑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也表明18-29岁的人群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而大学生刚好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社会适应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果焦虑程度较高,产生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针对焦虑,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会对自身的社会交往产生危害,严重的演变为人格层面的障碍,对个体的日常工作生活都会造成损害,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社会适应困难。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找到更恰当的方法解决,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做得更好,这是不是意味着情绪智力高在社交活动中一定会体验到更低的焦虑呢?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反方向的关系呢?

在人际互动中得到正向反馈较少的大学生,比如否定、排斥、社会实践活动适应不良等,会不会反过来对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调整情绪的能力高低产生影响呢?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自尊与社交焦虑也具有一定联系。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都有关系,对个体的社交焦虑和情绪智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自尊对个体社交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个体的自我认知都会产生影响。在以往有关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这三个变量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

本文考虑到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和社交焦虑这三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对此进行探讨分析,同时考虑到男女不同性别人群对自我评价时对各个维度的因素重视程度不同,可能导致自尊和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因此把性别作为一个调节变量研究。希望从中可以找到规律,为提升大学生情绪智力、自尊水平和降低社交焦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被广大研究者共同认可的概念,之后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不同的研究者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BarbaraLeuner最先把情绪智力的概念带进大众的视野,但是没有明确情绪智力的具体含义。直到30年后,Mayer和Salovey在《情绪智力》一文中最先给出有关情绪智力的定义,他们把情绪智力分为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随后,两人分的别在年和年优化了此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是管控自身的负面情绪、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经营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个含义既包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评估和管理能力,也包括调节和人际处理部分,包括的范围更广,此后Goleman还提出了情绪胜任力的说法,认为比用情绪智力的描述更合适,认为情绪智力高低说明一个人的具备的内在潜能大小,而情绪胜任力高低则决定个体把潜能运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近。巴昂提出,情绪智力是包括情绪、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情绪智力不同的个体对外在处境和困难事件的应付能力不同,对心理发展层面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情绪智力的概念在国内,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岀发点,给出侧重点各异的定义。王晓钧认为情绪智力被认为是认知结构更贴切,这种认识结构包括自我情绪意识和社会情绪认知,可以划分为四个因子。徐小燕和张进辅则认为情绪智力的心理特点具有非认知性,情绪智力的高低可以对个体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具体包括情绪觉知、评价、适应、调控和情绪表现五个方面。卢家楣认为情绪智力本质上有助于情绪感受相关活动的进行,并且具备个人的特质性因素,每个个体的情绪智力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对各自的情感活动产生影响。

情绪智力的理论。年,Mayer和Salovey最先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年,两人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了情绪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年,两人再次进行修订,改良了年的理论模型,把情绪智力分为对情绪的知觉和辨识维度、对情绪的理解和推理维度、情绪管理维度和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维度,其中情绪管理既包括对自身也包括对他人情绪的管理。

这个模型对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进行了非常明确的分类,每个维度的描述也比较清楚,理论体系逻辑严密,普遍被后来研究者们所认可。Goleman在年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理论,他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情绪,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自我激励和通过对情绪的综合调控维持社交关系的和谐。在此理论的基础上,他还对情绪智力的影响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随后还提出了4因素20种情绪胜任力的模型,该模型虽然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整个体系的逻辑关系衔接稍差,胜任力模型的内涵标准范围过大,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

Bar-On经过相关研究,最终发表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观点,他把情绪智力分为个人内部、压力管理、人际、适应性和总体心境五个维度,共15个因素。Bar-On的理论和上文中Mayer和Salovey、Goleman的相关理论在国外被认为是情绪智力的三大理论。虽然Bar-On的理论的影响力略低于Mayer和Salovey,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Bar-On的理论取向偏向于人格,并且结合了心理健康因素一起研究。

Bar-On发现研究对象中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的个体,经过测试情绪智力水平通常也是比较高的,有关情绪方面发展的健康水平比较高的人,测试结果显示情绪智力也比较高。他认为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中归纳出的15因素是其中效果最好、并且不容易变动的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体验到幸福感。

结语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里面,许远理提出了有关情绪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分别指的是操作方式、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操作方式和研究对象维度各包括三个因素,研究内容维度上包括两个因素,各个维度上的因素两两组合后共18种情绪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