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厌学和父亲的关系张丽芳说儿童心理 [复制链接]

1#
北京手足癣医院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415.html

#个案分享#

小A母亲描述,小A在高中之前,一定要父母陪伴才可以入睡,对家有很强的依恋。

小学时期,小A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会出现暴力行为,且对老师也有明显的对抗行为。

初中入学后,小A适应困难,晚上独自一人难以入睡,因此由住校生转为通校生。

进入新高一后,小A发生巨大转变,拒绝和父母沟通,开始沉迷于手机,不愿意在学校完成学业。

父亲一时气话,让小A放弃学习,去当个技工,小A也没有拒绝。但是,小A去技校学习并不是为了当技工,而是为了实现手机自由。

这期间,小A一度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因为在自己发烧和受他人欺负时,父母都选择了不作为。在技校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小A表示自己想重新回到学校,但是仍旧有逃避学习和沉迷网络的行为。周末回到家就会沉迷于手机,受到父母管控就会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

#案例诊断#

小A在学习和人际上有严重的适应障碍,尤其在进入学校环境的时候,表现为焦虑、抑郁、容易紧张、害怕、有压抑的委屈情绪,由此导致厌学倾向,替代产生网络过度使用倾向。

母亲对父亲的管教的否认。小A不服爸爸的管教,认为爸爸只知道羞辱、打压自己,没有给到自己需要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向妈妈诉苦时,妈妈虽然有很好地同理到小A的感受,但是在小A面前事实否定了爸爸的教养方式,告诉小A“爸爸就是这样的人,他这样做就是不对的”。

需要调整的是:

母亲带领孩子朝向父亲,告诉孩子:

A父亲在用男人特有的方式与你互动,在身体和语言上你们之间可以有专属的交流方式;

B父亲是如何担当、照顾这个家庭的,和父亲学习“如何变得有担当”“如何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承担责任”;

C把孩子推向父亲,多和孩子说说,他拥有和父亲一样的特质,优秀的品质以及优点。

父亲教养方式简单粗暴。

小A父亲秉持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家里受挫,贬低孩子,这样孩子出社会才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关系中受挫,被贬低,让他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

海姆·G·吉诺特说,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就会学会责备自己,并挑别人的毛病;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并贬低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人,并期待人人倒霉。

当我们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让他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表扬和肯定,不配得到爱,那我们也人为制造了一个自卑、怯懦、郁郁寡欢的孩子。

简单粗暴的管教,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爱,朝向母亲,永远成为一个小小孩,需要母亲的呵护;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后,容易陷入到两性认知的误区,找寻可以保护、呵护自己的女性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越不稳定,孩子就越混乱,越没有安全感,为了逃避这种不好的感觉,孩子沉迷于手机,通过网络来使自己获得快乐。

需要调整的是:

A母亲需要学习,与父亲分享新的管教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成长;

B不再否认父亲的简单粗暴,而是我们一起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感觉、感受好起来,让我们的关系好起来;

C母亲需要沉淀和转化自己的情绪能量,用积极的状态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感受父爱。

父亲在家庭中情感和心理层面是缺失的。

小A的父亲承担着家庭的经济来源,专心于在外打拼,很少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父亲没有去引导孩子如何与学习进行互动,如何与周边的伙伴、老师以及社会进行互动,这都导致了小A在与外界互动的时候充满了焦虑、紧张,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父亲在家庭里是一种隐形的状态,这时就会有一个抱怨且焦虑的母亲对孩子进行管教。当母亲焦虑时,孩子内在就会缺少爱与归属感。这也导致孩子在面对学校繁杂的学业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缺乏方向感。

需要调整的是:

A家庭分工,看到两性彼此对这个家的爱,双方都用各自的方式在爱这个家;

B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习爱的语言,用配偶或者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去爱这个家,爱家里的每一个成员;

C分步骤,分阶段地引导孩子与外界互动,尤其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去同理到孩子的感觉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指责和攻击。

回到源头:父母两性存在问题。

小A的父亲过分强势,经常看不到小A母亲的内在需求,尽管小A的母亲已经很擅长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了,但还是压抑了许多情绪。这些不好的情绪经由家庭系统中最爱母亲的小A承接,小A替母亲讲出了很多无声地抵抗行为和生气愤怒的情绪,催生了父子之间难以缓和的矛盾。

同时,小A也不得不牺牲自己学习和人际交往的需求,退回到母亲身边来守护母亲的内在需求。当孩子陷入到父母的两性关系里的时候,当孩子唯一的爱就是让家庭中的母亲开心和快乐,让母亲变得有价值和有需要,他就难以开心地去到学校学习,他会退回到母亲身边,成为两性关系的拯救者。

需要调整的是:

A母亲看到自己的需求,真正在家庭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比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B母亲看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背后的情绪,是需要表达需求,解决深度的情绪压抑,减少孩子的承接;

C影响到家庭中的父亲,带领父亲一起学习成长;如果父亲不学习,给到尊重;

D真正和孩子深入沟通:你被允许做回你自己,这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事,由爸爸妈妈一起处理。

处理孩子

A孩子的情绪认知、矫正、引流

B孩子的情绪素养训练:表达

处理关系

A两性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夫妻双方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充分沟通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允许自己在一个成熟男人/女人的位置上,也允许自己和对方在沟通时出现情绪小孩,达成对孩子的一致管教。

尊重两性差异,接受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特质,让爱基于尊重得以成长。

B亲子关系

要帮助孩子,我们需要学会共情——这是一种能真诚地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回应,而有不被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所感染的能力。

父母要一起看到孩子存在的问题行为,透过孩子的厌学、网瘾问题,去探索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内在的情绪小孩以及孩子的内在需求,学习处理孩子的情绪小孩,能“接得住”孩子的情绪,重新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回应通常是不带评判的。这种回应,既不包含赞扬,也不包含批评。相反,要确认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期望,并承认孩子的观点。

让孩子回到他应有的位置上,做孩子该做的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