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叛逆期有真假之分父母懂得识别应对,预防 [复制链接]

1#

本文章节:

1、心理学上如何看待叛逆期?

2、第一个叛逆期对孩子的影响

3、如果孩子没有叛逆期,反而要警惕!

4、正常叛逆期与创伤被激活的区别

5、叛逆期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的危害

6、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父母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脾气很拗,你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青春期,更不得了,总是跟父母对着干,动不动就吵架或者冷战,让父母很头疼。

上述所说的就是孩子的叛逆期,我们今天从多学科诊疗(MDT)角度对叛逆期进行深度解读。

01、心理学上如何看待叛逆期?

心理学家们对叛逆期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人的一生有3个叛逆期,有的这认为有2个,后面这个观点更加主流。其中,第一个叛逆期是2到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了。第二个是10到12岁,也就是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烈。

孩子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认知,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孩子出现了叛逆期其实是一件好事,这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说明他们的心理发展比较健康。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第一个叛逆期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青春叛逆期(10到12岁的那个)到来时,意味着他们有反抗能力了,往往身材也跟父母不相上下了。所以很多父母不敢再强硬地管束孩子,至少不敢打了,有时候想管也管不住,只好作罢。

可是对于孩子2到3岁这个“叛逆期”,很多父母会忽视,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孩子这么小能记住什么”,继续强加管束,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孩子这时也没多大反抗能力,表达能力又不好,父母一施压,没有人引导他们及时释放负性情绪,就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刘可,她在1岁左右跟着妈妈坐火车,座位对面有一位小男孩。刘可妈妈让她与男孩说说话、一起玩,但她不愿意。

妈妈非常生气,可能觉得很失礼、没面子,马上拉长了脸。妈妈的表情让刘可非常害怕,“我感觉她要打我”。

类似的事件在刘可幼儿时发生过多次,妈妈不经意的行为对她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后来她跟妈妈交流时就忍不住害怕,在学校被欺负也不愿跟父母说。

显然,刘可那时已经有自主意识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愿总是按照大人说的去做,但她母亲忽视了,孩子“不听话”她就生气、黑脸,对女儿造成了心理伤害。

除了刘可外,我们在深度催眠下发现,不少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在婴幼儿时期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2到3岁的特别多。

因为他们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与父母的矛盾增多,但父母没有科学应对,对孩子的情绪、性格、抗压能力、亲子关系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当然,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小时还会过度夸奖,导致孩子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是很多孩子长大后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其中一部分病根。所以,父母不能只知道青春叛逆期,也要意识到孩子第一叛逆期的出现,并学习科学的引导方式。

而且这个时期孩子还很小,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心理上与父母更亲密,又还没有太多固化的行为和认知,所以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以后孩子成长更顺利,家长也更省心。

03、如果孩子没有叛逆期,反而要警惕!

可有的父母说,我孩子好像没有明显的叛逆期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可能是父母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理想的父母,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亲子之间依然融洽。

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强硬的批评、打压,所以孩子在叛逆期时刻意隐藏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面上顺从父母,但心里其实很压抑。这会带来3方面的心理隐患:

第1方面的隐患,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在第一个叛逆期被父母打压后,第二个叛逆期的到来也比较迟缓,影响到心理健康。现在很多人说的“妈宝男”、“妈宝女”,几乎做什么都要依靠父母,没有主见,甚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也容易受到别人欺凌;

第2种隐患,孩子故意在父母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表现得很听话,但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非常叛逆,有的在学校里甚至是“小霸王”、“小太妹”,欺负弱小,把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释放到别人身上,甚至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第3种隐患,孩子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看起来懂事、乖巧,但心里其实很痛苦,如果强烈的负性情绪不断累积,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而且是“微笑型抑郁症”,可能连父母都发现不了。当他们痛苦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突然偷偷自杀,酿成悲剧。

04、正常叛逆期与创伤被激活的区别

是不是只要孩子跟父母对着干,就是叛逆期?并不是这样。父母要学会区分正常的叛逆期和孩子的激越状态。

什么是激越状态?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指责、批评、打骂、说话不算数,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当父母的言行举止激活了孩子的心理创伤,孩子往往会非常激动,对父母破口大骂,甚至砸人毁物。

这就是激越状态。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叛逆,以为孩子长大就好了。这会导致父母错失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

以第二个叛逆期为例,那么该怎么区分孩子是正常的叛逆期,还是创伤被激活后的激越状态?

1.看出现的时间:正常的叛逆期出现在10-12岁,但现在互联网时代,孩子接触的信息很多,叛逆期提前一两年出现很正常。但如果提前3年以上出现,或者明显延迟出现,那就要小心了,这很可能不是叛逆期;

2.看持续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叛逆”表现持续时间很长,比如15岁、甚至20岁了还经常跟父母对着干,有的心理学学者认为这是叛逆期延迟,其实不是,而是孩子的心理创伤不断被激活,甚至不断增加;

此外,还要看孩子每一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如果是正常叛逆期,孩子跟父母的冲突和怄气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最多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好了。那如果超过1周甚至更久,就往往不是叛逆期,而是激越状态;

3.看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程度。正常的叛逆期出现时,孩子仍然是有理性的,行为不会走极端。如果孩子在家砸东西、打人、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那基本可以确定这是激越状态。

4.看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甚至没法上学,就不是叛逆期。

05、叛逆期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哪些危害?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叛逆时,认为“不打不成器”,“不能反了天了”,用强硬手段进行打压,要求孩子听话。其实这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后出现情绪障碍的风险骤然增大。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青少年,他们的心理问题最早出现在幼儿时期,主要就是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留下了病根。

而且,因为父母的简单粗暴教育,这些孩子内心压抑,容易逐渐出现人格改变,变得敏感多疑、胆小怕事、追求完美,形成讨好型人格、偏执型人格或者强迫性人格。他们容易跟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或者被人欺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果遭受到严重校园暴力的话,还可能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复杂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06、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叛逆期?简单一句话:争取成为孩子理想中的父母。

1.父母要掌握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2.父母要与时俱进,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等;

3.父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要保持和谐,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心身才会更健康;

4.父母要从小教会孩子作出选择:父母跟孩子一起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当最坏的结果仍然在父母的承受范围内的话,最好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并引导他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做。这样孩子会变得更理性,避免遇到挫折就情绪化,并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主编陆林

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