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药材会”→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学中医,学经典,总是绕不开《伤寒杂病论》。许多人都会觉得伤寒难学,熟读原文,背诵多遍,依然不得要领。若想学好伤寒,用活经方,就必须掌握一些伤寒经方的定法,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01
经方注重激发内在的自愈力
重视正气是中医的基本思想。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非常强调保护和激发人体内在的自愈力。《伤寒论》有句话:“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调和了,很多病自然就好了。如何调理阴阳?中医是根据前人指示的方证而用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证是什么?不仅是症状,还包括特异性的体征,如脉象、舌象、腹证;特异性的精神心理特征,如面色、神态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等。能识别方证,就能抓住治愈疾病的关键点。疾病终归还是机体自愈的,经方只是帮助和诱导。
02
随俗为变,中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从专业的角度看,提倡在临床多用经方,加强临床医生对经方方证的学习及方证识别能力的训练。为什么熟练的经方医生可以处理许多疾病?神器就是抓方证。
方证是经方应用的灵*。方证熟悉了,我们才能灵活应变,就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所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法,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他说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经方的方证唯有《伤寒论》说得明白。清代经方家舒驰远就这么认为:医者如不从《伤寒论》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主何方?乃茫然矣!”他说熟悉仲景方法“则治疫乃余技耳!”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疑!”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我理解他强调《伤寒论》,就是强调临床应变能力的训练。、《伤寒论》其实就是一部训练临床医生用的教科书。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要多读原文,对其中至少50首重点经方的方证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经方医生。
03
医圣的这个经方,治疗“老胃病”特别好用
俗话讲“十人九胃”。有人统计过,国人胃病发生率达85%。面对反复出现的胃病,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其实医圣张仲景有一首方子,治疗脾胃病疗效很神奇。
这个方子是一首经方,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我发现,真正掌握了这个方子,只要对号入座,基本一多半的胃病都可高效治疗。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半夏泻心汤。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胃主管消化功能,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如果肝气不疏,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好,胃疼、胃胀。另外,血液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对胃疼的治疗可以从疏肝,养血活血的根本入手。我原来在单位是个有名的老胃病,三天两头因胃痛请病假,既影响工作,又有碍于生活质量。虽经服用了不少中西药物,老毛病依然时好时发,令我十分烦恼。经常性的熬夜会给体内带来寒湿之气,随着寒气的增加,体内环境会失去平衡,胆囊收缩功能也会因此下降,胆汁分泌减少,食物停留时间过久,胆汁逆行反流入胃对胃黏膜屏障产生破坏,形成胃不好。在人的体内皆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只是多少不同,胆不好,食物则在肠胃逗留过久,幽门螺杆菌就会得以繁衍生息,通过调理胆,才能让菌群恢复正常。有一位67岁的女性患者,年9月找我看病。她的主要症状就是烧心、吐酸水,持续了半年了,症状很严重。每天从下午3点之后就不能吃任何东西,不能喝一口水,只要喝一口水,吃一口东西,就会出现烧心症状,严重时一晚上都不能入睡!第二天还会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况。她让我治,我给开了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三付,结果吃了半付,晚上正常吃饭就没再出现烧心、泛酸,第二天把剩下的半付药吃了巩固,一共就吃了一付药,就好了。到今天5年多了,再也没有发作过。持续半年的胃病,一共只吃了一付药就好了,是不是疗效太神奇了!当时让我自己都非常吃惊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用半夏泻心汤做成过一个协定方,连续用了18个胃病患者,结果有效率百分之百!“半夏泻心汤”来自我们的中华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经方可是绝对公认的高效秘方,中华药王孙思邈都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如今这些方子虽然已经公开了,但仍旧是“秘”方,原因是:不相信、不会用。下面,我就把这首方的使用秘诀告诉大家。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清半夏9克,*芩9克,*参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连3克,大枣10克。秘方在这里了,是不是所有的胃病用这一个方子就行了?不是的,得按照张仲景的要求用,才能百试百效。那么,张仲景把秘诀告诉我们没有?告诉了,并且是毫无保留!那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句话从字面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一个是肠鸣,一个是心下痞,就是胃这个地方满闷的意思。临床上,这个方子,治的是三组症状第一组:呕吐、泛酸、恶心、嗳气、呃逆等。第二组:胃脘胀满、满闷,或触压后满闷,稍多进食即出现胃脘满闷,进食不当食物后出现胃脘不适等。第三组:肠鸣、便溏、便次多、遇冷便溏、食冷凉后便溏、恶食冷凉等。以上这三组症状中,每一组各有一个,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并且百试百效!我这样说可有依据的。一是完全按照仲景的思路用,二是经过了多年临床的验证,上面提到的连续观察18个患者,就是按照上面的规矩,结果全部有效,其中好多人是吃了多年西药都不行。这个结果令人惊叹!大家还要注意,应用经方刚入门时,按部就班按照上面这个路子就可以,用得多了,这个方子有对应的脉象,只要是胃病,通过号脉,基本就知道是不是该用这个方子,或者用其他哪个方子治疗。
另外,送大家13个常用的经方:
1..《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治疗喉痹,若病在少阴,可用麻*附子细辛汤;若病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
2.病水者胃多虚,临证常加生姜、红枣、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头晕。
3.凡气上冲,常诱导水一起向上,故临证多见小便不利,治当以桂枝降气冲以利小便。
4.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乃饮气逆迫所致,治当以小半夏汤。
5.手足心发热多为血虚有热,若伴头痛,予小柴胡汤;若仅四肢烦热,予三物*芩汤。
6.如果感冒伴有小便不利,多为里有停水,气携水上冲所致,治疗一定要配合降气冲利小便。
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8.头痛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麻*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
9.生姜与干姜并用辨治少阴病,乃清末四川伤寒大家、扶阳名家范中林常用方法。
10.呕而小便利,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之候,若此时脉弱,身有微热,见厥者,唯有四逆汤以温中救里。
11.呕而发热,或发热伴腹泻,均为小柴胡汤方证。12.大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中*性痢疾,小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噤口痢。13.诃子常用于虚寒性腹泻,下利与矢气并作,同时对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疗效好。经方是中医界的一股热潮,经方好用是大家公认的,但经方“好学”又“难学”。好学在于,方剂组成和适应证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上;难学在于,明知组成和适应证,却依然不知道在临床上怎么用,或是用了不起效。胃肠天下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煌
*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年出生于江苏江阴。
得主是澳大利亚医学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临床医生)和罗宾·沃伦(RobinWarren,病理医生),他们的贡献是于年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的病因后,西医治疗胃炎和溃疡的理论转为抗菌疗法,采用简单的抗生素,即可以大大提高胃炎和溃疡的治愈率,一个并不起眼的病理发现,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为千百万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谢他们,能得到这个国际大奖也是无愧的。在祝贺这两位科学家得奖的同时,我更深深地钦佩张仲景。因为他记录了一张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这是一张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他虽然没有发现许多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他却知道这些胃病应该用*连、*芩这些带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物,而且知道*连、*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参、甘草、红枣效果更持久,更稳定,病人服用汤液时口感更好。遥想仲景当年,*阀混战,饥荒连年,百姓生活极端困苦;饮食不调,颠沛流离,惊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等,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张仲景经验,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本方能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状,所以名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些条文,就明确地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反流,这种饮食不下出现上反。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反很软。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本人经验,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即有效果。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g;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也是一张常用方、久经实践检验的古方。但是,现在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变。临床疗效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得快捷,口感也没有半夏泻心汤那样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读者们多用此方,因为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医生用过这张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数字!中医不可能有动物试验,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试出了这张配方。因而,这张配方更显得珍贵。我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是家乡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所授的。他是苏南地区伤寒派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朱先生擅用半夏泻心汤,夏老也以用川*连而得名,老百姓见他的方子里往往川连打头,所以,给他起了个雅号“夏川连”。当然,夏老也不仅仅用*连,而是用*连、*芩配伍半夏、干姜、厚朴、吴茱萸、肉桂等,所谓的苦辛配伍法,治疗许多胃肠道疾病、发热性疾病,往往药到病除。而*连、*芩配伍半夏、干姜的经验,正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夏老看病,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无“心下痞”?然后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还有问病人的大便是否成形或腹泻?这套程序,实际上就教我们如何辨认半夏泻心汤证。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一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参替代。第五,本方与*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本文来源于《*煌经方医话·临床篇》*煌老师编著下面文章来源于李小荣老师于年12月11日在深圳南山经方论坛的讲课:一、胃肠天下第一方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大家都很熟,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痞”的原意是《易经》里面的“否”卦,就是上下不通的否,否极泰来。中医里面的“痞”也就是“不通”的意思。从临床上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呼吸科与消化科疾病是门诊当中最多的病类,在肠胃不调病症中,特别是胃炎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医家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此方里提到一个“去滓再煎”,《伤寒论》里总共有七首方提到用这种煎煮方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呢?网上有至少十五种观点,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一般来讲,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口感会更好,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因为胃炎的病人,胃不舒服时,如果喝下去的东西多,胃的张力高,胃就会更不舒服。所以很多时候张仲景考虑得更全面,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从实践当中筛选出来的。二、适用半夏泻心汤的人我今天主要是讲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来用这个方。我们研究经方和运用经方,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发现符合使用此方,或者说出现此方的适用症概率很高的这些人,他们有共同的一些特征,我们是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体系,把一个“人”立在这里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煌经方有一个特色就是经方体质学说。打个比方,流感来了,同样的病*,但一个单位的人表现出来的证有很多种,所以用方也不一样。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家想想看,林黛玉的感冒和李逵的感冒,会一样吗?这就是体质,这就是人。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用药,很多时候可以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这就是经方体质学说的一个重要意义。根据体质去参照的话,既可以缩小选方的范围,更快地看病,高效地应用,同时还是一个安全用药的参考和保证。刚刚说到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也就是说它使用的概率比较高。那么一个病人过来看病,他说上腹部不适,或者拿个胃镜单来说是糜烂性胃炎等,他适不适合用半夏泻心汤呢?我们就要看这一类适合半夏泻心汤的人他们有什么特点。大致上说,一个是望诊时,形貌、形色、嘴唇,包括舌质有一些特征;既往病史里还有一些特征;精神、情绪、心理方面有一些特征;还有除了心下不适的主诉以外,往往会有大便性状的改变,这一类人适合用半夏泻心汤。我们一个个来讲:首先是这一类人的营养状况比较好,不是非常虚弱、非常糟糕的状态。嘴唇等粘膜、包括舌头,还是充血偏红的。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舌头红,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有胃粘膜充血等,中医是以外揣内的。另外我要提一个观点,是关于胃镜的问题。很多人会提到,怎么我们看病用药借用很多西医的概念?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医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几千年,现在全世界都在学,都在用?因为中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把历朝历代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吸收进来了。只是后来中医、西医出现论争,大家就觉得中西医对立起来了,其实中西医它们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关系,它们是互补的体系。中医研究病的人,西医研究人的病,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西医研究病,所以它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得更好。中医侧重调整人,无论疾病谱怎么变,人体对疾病损害和致病因素的反应模式是不变的,这就是经方为什么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自然科学技术里的显微镜、X光、B超等,它本来就是自然科学的,为什么要说这是西医的呢?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那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呢?这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把西医中医化,我们临床上要有这个观点。回过头来讲,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一类人,往往是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而且体质状态好的人群,这是望诊看到的。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有时可能是白腻的。即使是白腻,但是他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很多学者提到半夏泻心汤这一大类方都是寒热错杂,个人觉得把半夏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看作是湿热蕴结中焦,可能比寒热错杂更恰当一点。再看伴随症状。很多情况下,半夏泻心汤除了治疗胃肠疾病,还可以治疗很多其他疾病,比如失眠、头痛。病人往往是以胃肠不适为主诉,这里要强调的是痞和利,病人除了有上腹部不适,还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古代讲利,下利,是指大便的次数、性状、质地发生了改变。半夏泻心汤证往往有这个特点,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第三,追溯病史,按理说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加大甘草的量,原方3两增加到4两,变成了甘草泻心汤。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这一类的人还有一个烦躁的特征,他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总结一下,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三、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我们刚才主要是讲的是哪一类人群适用半夏泻心汤,那么这一类人都有可能出现半夏泻心汤证,从临床上来看,这类人群出现以下情况,我们都要重视这个方子的应用。第一个是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比如胃炎、消化溃疡,都可以出现用此方方证的情况。第二个是痞而利,就是说有大便性状改变。为什么讲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就是因为它在胃肠方面的调整功能非常好。第三个是以烦躁、失眠、头痛等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主诉,往往伴有消化道的症状,比如心下不舒服,或胃镜检查有胃炎,或有大便的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半夏泻心汤。第四个是很多皮肤病,如果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四、注意事项再说一下几个注意事项:第一点是*连的量一般是3~5g,那么量多量少怎么来决定呢?一是体质,二是舌质舌苔。体质越扎实,舌质越红,舌苔越厚越腻,*连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第二点是甘草的选择,个人倾向于用生甘草,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炙甘草合用也可以。使用甘草时,熬药的量和服用的时间方面要注意,还要注意大剂量甘草或长时间服用甘草引发反酸、肿胀等情况的观察。第三点需要提醒一下。这一类方里有*芩、半夏,特别是*芩,现在中药质量非常糟糕,品种非常紊乱,特别是炮制不规范的大量出现,肝损现象也非常多,所以大家要非常小心。五、合方使用合方的情况也有很多,特别是与四逆散的合方,非常多。加葛根就是合了葛根芩连汤,加瓜蒌就是合了小陷胸汤,加大*就是合了三*泻心汤。临床上和五苓散合用的情况也比较多。
文源:广西道德文化促进会,人本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