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智、晋艳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徐林团队联合研究发现,生命早期炎症导致个体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前扣带皮层(ACC)的小胶质细胞对生活中的随机应激事件易感,继而过度吞噬神经元树突棘,使得ACC谷氨酸神经元对抗应激的能力减弱,从而产生青春期的抑郁情绪。研究成果7月7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元》杂志。
生命早期的炎症,如孕期或儿童期经历创伤和病*感染等,显著增加个体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患上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风险,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大脑的ACC突触密度下降,且炎症水平升高。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免疫细胞,病理状态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炎症状态的指挥官,与抑郁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那么,经历生命早期炎症的个体,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模式以及对神经活动调控的改变是否导致了青春期的抑郁情绪呢?
研究人员通过在小鼠脑发育的关键时间窗腹腔给予脂多糖建立炎症模型,探索小鼠从幼年到青春期发育过程中,ACC小胶质细胞响应应激的模式。研究发现,小鼠LPS注射6小时后ACC小胶质细胞多种活化指标显著增加,24小时后基本恢复。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生活中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应激事件均能导致LPS小鼠ACC小胶质细胞的再次活化,相较于正常小鼠明显易感。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应激来临,小鼠谷氨酸神经元活性的急性增加予以抵抗应激侵袭,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然而,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持续出现的应激事件,使得具有早期炎症经历小鼠的ACC小胶质细胞频繁活化,通过CX3CR1信号介导对谷氨酸神经元树突棘的过度吞噬,从而形成长期的不良适应性状态,即谷氨酸神经元的活性降低。最终,谷氨酸神经元面对应激时被激活的能力下降,削弱了机体对压力挑战的应对,从而促进了青春期小鼠抑郁情绪的产生。
论文链接:(长按
一、抑郁症危害表现在身体功能的下降:患抑郁症后,通常表现为思维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下降,脑力劳动效率明显下降,很难胜任日常工作,还会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社会工作和生理能力下降。
二、睡眠质量下降,容易产生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98%,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形式。抑郁症患者经常整晚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睡眠时间也非常的短。睡眠障碍中以早醒最为突出,这也是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三、有强烈的自杀冲动:自杀企图和行为是病情严重的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可以出现在症状严重期,也可出现在早期或好转时。人们之所以称抑郁症为“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有如此高的自杀率。
四、严重的心理障碍:抑郁症患者会把事情放大,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心理障碍。他们往往对自己和外界都很不满,导致患者闷闷不乐、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度日如年,由此会恶性循环。
五、导致多种疾病:抑郁症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焦虑和运动性激越,甚至发生木僵,造成食欲减退、乏力等身体症状,而这些症状持续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身体各各部位的器官出现疾病。
消息来源:中国科普网
编辑:汤日霞
审校:苏茜赵志琛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