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刑侦日记中的人格分 [复制链接]

1#
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a_4454953.html

最近播放的港剧《刑侦日记》,在开头就说到,王浩信饰演的男主角叶劲峰有着另一个人格——朱玑。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重人格。

看到弹幕上很多人提到“双重人格”、“人格分裂”、“精神分裂”这样的名词。那么,这些名词指的是什么?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其实,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双重人格”、和“人格分裂”,指的是同一种疾病,其学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而“精神分裂”则指的是另一种精神疾病。

在《刑侦日记》中,男主角叶劲峰患的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多重人格”,其全称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PD),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在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中,多将其简称为DID。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中,DID的诊断标准为:

1、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稳定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观察方式、联系及想法)。

2、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3、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4、这些症状不是由某些物质的直接生理作用(如,酒精中*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躯体疾病引起的(如复杂部分癫痫发作)。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症状

DI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

1、DID患者身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个人格身份都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人格的独特的个体。

每个身份都有自己的特征、结构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们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成长历史、性别、年龄、宗教、性取向等,还可能拥有不同的语言、口音、手势和笔记。

《刑侦日记》中,叶劲峰和朱玑的知识体系、心理和行为特点都不同:叶劲峰是带着痞气、吊儿郎当的警察卧底,朱玑是温雅的笔记专家、小说作者。

叶劲峰“穿得少”、喜欢露肌肉,朱玑“穿得多”、怕冷、喝咖啡都会醉。

叶劲峰和朱玑的姿态和走路方式不同、喜欢人的类型不同、思考方式等都不同。

而且,从一种人格转换到另一种人格,通常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在转换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躯体上的改变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调等。甚至于,躯体的残疾都可以发生改变。

《刑侦日记》第一集中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人格转换。女警官游雁星请“笔迹专家朱玑”分析商场爆炸案中“都是榨菜”的笔迹。在这之前,男主角突然很不耐烦地摘掉眼镜、围巾、拉开衣服拉链,这是由朱玑转换到叶劲峰。

而后面,男主围上围巾,由一个调戏女警官的不良混混形象,转换到正经严肃地做笔迹分析的专家,这是由叶劲峰转换到朱玑。

在这两个人格出现时,男主的身体姿势、表情、语调等都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不同。

而且,在实际案例中,不同人格身份的生理水平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DID患者的不同人格身份有着极为不同的呼吸、出汗、心率。甚至一些DID女性患者每个月会有很多时间处于月经期——因为每个人格身份都有自己的月经期。

2、DID患者身上的不同身份会交替地控制其身体和行为。不同身份会想争夺对身体的控制权,并会经常发生相互间的争执和竞争。

《刑侦日记》里,叶劲峰和朱玑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

也出现过两个人格身份争夺对身体控制权的一幕:医院询问叶朗晴,陈警官突然闯进来,导致叶朗晴受惊后,叶劲峰想要出来保护妹妹,而朱玑同样也想要保护妹妹。这时朱玑和叶劲峰都想要控制身体。

3、DID患者常常存在时间和空间知觉障碍,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唯一性。

《刑侦日记》中,叶劲峰和朱玑都知道彼此的存在,应该是在心理医生(韦医生)的帮助下才知道的。

但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DID患者的各个身份之间是难以意识到彼此的存在的。因此就会造成他们无法回忆某些具体的事件和个人信息。

就比如在《刑侦日记》中,叶劲峰不知道他睡着了的那二十分钟,朱玑做了什么事。

此外,大部分DID患者还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饮食障碍、自我伤害和自杀等症状。

DID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往往具有相似性,互相之间难以区分,这进一步增加了对患者的诊断困难。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病因解释

研究表明,DID大多数情况下开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通常都会在7岁之前。并且,女性的患病比例高于男性。

DID的病因至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解释。但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在DID的形成中起着作用。

1、生物因素

DID病人的家族中遗传着某种遗传特质,使得家族内部的人对DID等精神疾病有着特定的生理易感性。

叶劲峰的妈妈杨慧芯患有精神病,妹妹的精神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可以怀疑:他们家有着精神病方面的遗传。

在现实中,即使一些人有着和DID病人相同的创伤经历,但是他们却不会患上DID。其中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为:这些人的生理上没有对DID的易感性的遗传特质。

2、童年的创伤经历

大多数调查报告表明,在DID的个案中,有着童年创伤的比例非常高。

那些经常遭受忽视、虐待的小孩,因为太小而无法逃避所经受的遭遇,甚至不能判断这些让他们痛苦的行为是否正常的。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进一个虚幻的世界,把自己假设成为另一个人。并在之后的生活中,都学会了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出其他的身份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当面对矛盾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像正常人一样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创造出“另一个人”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缓解自己心理的紧张感。

在现实的DID病例中,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主要源于某种压力、不适应或者应激。《刑侦日记》中,朱玑出现的原因是叶劲峰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第一集最后,叶劲峰接到重案组的电话,说妹妹叶朗晴出事了。

他听到消息后呆滞、接着抱头、蹲下,然后整个人的状态改变了——朱玑出现了。

这时再次出现了电视开头朱玑的旁白:“每次劲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要出来替他善后,就像十七年前的那天……”

因为妹妹是他最亲的亲人,“妹妹出事”这件事是他心理无法承受的,所以“叶劲峰”逃避了,然后让“朱玑”出来面对问题。

旁白中的“十七年前的那天……”,则告诉我们,造成叶劲峰DID出现的直接原因。

十七年前的叶劲峰无法接受妈妈要*死他和妹妹、抛弃他们这件事,这成为了他无法接受的创伤经历。因此他“创造出”冷静、机智的朱玑来替他承受这些伤痛。

因此,“人格分离”也被认为是DID患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DID患者用分离的防御方式来应对躯体和精神无法承受的伤痛,从而让患者能够继续生存下来。

“因为弱的我无法解决、无法面对的问题,就创造出一个强的我出来”。

此外,DID的行程也与个人经历、人格因素有关。一个人的经历和人格,可能决定了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逃避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而表现出多重人格就是其中一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

对于DID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研究数据表明,即使是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非常发达的美国,DID患者也需要在精神病院里平均待上7年,才会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实践中,具体的治疗方法可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SSRIs)治疗DID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心理咨询中,各个学派都会不同的主张:可包括整合主义折中治疗方法、人格导向治疗方法、适应主义治疗方法等。其中,催眠术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研究者普遍地认为,“综合”是DID患者的治疗目标。

综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分离的部分整合到一个同意的整体中去,而是要使得DID患者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不是要让其他的人格都消失,而是在不同人格之间创造更多的了解和合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其他人格非常熟悉,那么他就不会对自己某些奇异的行为感到经验,通过内部人格间的沟通与合作,他就能控制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从而不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在DID治疗中,治疗的一个基本的过程就是确认患者的创伤和分离的引发线索,让他们面对并重新体验这些创伤经历,并学会控制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件,至少是要在头脑中能够理性地控制它们。

比如,在《刑侦日记》中,韦医生引导叶劲峰重新接受了妈妈之后,朱玑消失了。这其实就是他的DID治疗“好了”的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