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爱心灵,健康成长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心理 [复制链接]

1#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内容。

一、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现在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3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教育策略吧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

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

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

2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次是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家长和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

其次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耐挫能力;

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可以通过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或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身心健康的“五快、三良好”

“五快”包括

1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食欲,不挑食、不偏食,能快速吃完一餐饭,没有难以下咽的感觉;吃完后有饱足感,没有过饱感或不饱的不满足感。这说明口腔和内脏功能正常。

2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够顺畅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3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入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4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这表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5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这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三良好”包括

1

良好的性格。性格温和,意志坚定,情感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心境。

2

良好的处事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社会环境与机体环境的平衡。

3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