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识别和管理治疗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识别和管理治疗(综述)

寇耀時(整理)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是指在非自杀意念支配下发生的,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身器官或组织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最初,NSSI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被看作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症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SSI可以出现在抑郁障症、焦虑症等多种精神障碍中。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在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是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在修订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草案时,NSSI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障碍纳入讨论,最终被列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条目并给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表明NSSI作为青少年的严重心理问题,得到了世界精神卫生学界的重视。

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青少年NSSI的疾病特点、行为动机及管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及治疗青少年NSSI提供参考。

1.流行病学

一项针对中国大陆中学生NSSI检出率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22篇,总检出率为27.4%[2],单独的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学生NSSI的检出率高达21.7%~57.4%[3][4][5]。而中国大学生的大样本Meta分析显示NSSI检出率为16.6%[6],广东省大学生调查发现NSSI的检出率为7.8%[7]。说明,NSSI在中国青少年学生中的检出率较高,而大学生的NSSI检出率明显低于中学生。国外对NSSI的研究起步更早,研究者的结论证实,国外的青少年NSSI检出率低于国内,例如美国的为7.3%、以色列为9.1%、澳大利亚为6.2%[8]。对于国内外检出率的不同,考虑与国内研究者对NSSI的定义认识比较混乱有关,部分研究者超范围纳入导致国内青少年NSSI检出率高。也有研究者认为,是中国文化导致了国内青少年NSSI的高发病率[9],中国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要求更高,青少年面临的外在要求和内心需求之间的冲突也更强烈,鉴于此,NSSI为作为一种应对上述冲突的方式,导致了国内青少年的高发病率。

2.行为特征

目前有研究显示,常见的自伤方式有14种,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切割[10],常见的部位是上肢,其次是下肢和头颈部,超过半数的学生采取两种及以上自伤方式,以男生为主。对于男性与女性的NSSI的方式普遍认为是有差异的,女性多采用切割、划伤皮肤、抓伤等方式,男性多采用剥皮、击打、烧灼的方式[11][12]。男性采取的自伤方式较女生更暴力,损伤后果也更严重。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熬夜、酗酒、吸*、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方式也可能是NSSI的一种,这些自我伤害的特征与NSSI的行为特征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行为动机

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有93.3%的学生实施NSSI是为了调节情绪,40%以上的患者把自伤行为作为自我惩罚方式。余慧[13]等发现,述情障碍是NSSI的主要原因,并可以此来预测NSSI。也有研究发现,实施NSSI最主要动机是为了释放和管理不良情绪,其次是控制和影响他人。有部分青少年为了改变与父母的关系或得到父母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