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在8月19日落下帷幕,4天来,我们相聚在湖南长沙,这也是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第一次“南下”,但这次“南下”,也是基于我们的“不忘初心”——贴近更多的人,走近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人。而在接下来的大会,我们也将去到更多的地方,离大家越来越近。
而大会结束,我们组委会宣传组依旧不忘初心,为大家献上最后一天精彩演讲的内容!
郭崇信:加拿大温莎大学心理系教授
来自加拿大温莎大学心理系的郭崇信教授站在全球的视野,为大家分享了多元文化视框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他说如今多元文化咨商或心理治疗已被视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咨询流派,也不是特定的咨询技巧,而是一套思维,一种视野,一种态度,是一种超学派的思维,并且多元文化咨询和后现代的观点是平行的,也尊重来访者特殊经验的趋向。
那什么是多元文化咨询或治疗呢?它被定义为一个助人角色及助人历程,其运用的形式及定义的目标是与当事人生活经验及文化价值一致的、并确认当事人之认同、当事人同时兼具个人、团体及世界层面的特质,同时它也提倡在咨询历程中使用文化普及与文化特定策略与角色,并强调在评估、诊断、治疗当事人及其系统时候,维持个人主义及集体主义两者间平衡的重要性。
那么多元文化咨询或治疗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呢?郭老师告诉参会的代表多元文化咨询或治疗不是为了取代某种疗法,而是弥补了助人关系与技巧的盲点,扩大了助人关系的视角,拓展了助人技巧的向度与内容。接着他说,想成为多元文化咨询师或专业工作者需要具备四大能力,分别是跨文化的觉察力;跨文化的知识;跨文化的技术;跨文化的同盟关系。
最后他通过视频案例来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多元咨商的咨询历程。此次郭老师的分享,为在座的心理咨询师又打开了一扇窗。
姜长青:中国心理咨询协会筹备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姜长青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注意心理问题诊断和职业伦理。咨询的效果还在其次,如果诊断错误,或者违反职业伦理道德,将会极大危害个案。他简直是一本移动的诊断标准书,关于抑郁症、惊恐发作、神经症等等精神疾病,在时间、程度和泛化类型上的差别,以及具体诊断标准是什么信手拈来!
比如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anxiety)的主要特点是持续的或经常的紧张不安,无明确对象,游离不定。急性惊恐发作的主要特点是阵发性惊恐性焦虑,焦虑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不长。
再比如,有的人出了家门就怀疑自己到底锁没锁门。检查一次还好,强迫性怀疑每个人都有,但是多次检查,就要考虑是否发展到病理性的强迫症了。在诊断时一定要找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马春树: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动力催眠治疗师、培训师
马春树博士花了约一半的时间介绍多动症。他提到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和家长们存在一个对多动症的误区,其实多动症是一种发育性的疾病,医院来处理的。多动症分为三类,分别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
有学员提问道:多动症的孩子静不下来,我们如何给他们做催眠呢?
马博士解释说:根据多动症的三种表现类型,患有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孩子占很大一部分。给这类孩子做催眠是没问题的,他们其实并不会总是“多动”。而如果是另一部分的多动型孩子,事实上可以通过实施催眠让他们坐8-10分钟,医院检查诊断开药,稳定后再进行工作。
马博士澄清说,讲这些并不是说要让心理咨询师做诊断,而是要在心里有一定的概念,就是能判断来访者是不是多动症。只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警醒和判断就可以。因为给这些孩子做动力催眠所消耗的精力要远远大于给一个普通的孩子做催眠,如果初步判断是多动症,医院做这方面的诊断,然后再做针对性的催眠。
而为什么说催眠是多动症一个特别重要的选择呢?我们可以运用催眠来调节这些孩子的适应能力,训练他的这种切换能力:在上课的时候保持安静,下课的时候再动来动去,。
动力催眠到底能带来什么?其实是让人的状态由好变得更好。动力催眠师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