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融爱融乐始终和心智障碍者和他们的家庭在一 [复制链接]

1#
肢端型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7978747.html

在北京鼓楼大街的一家西式咖啡厅里,年轻姑娘魏来已经在这里工作6年了,从最开始只能做一些保洁工作,到慢慢可以协助送餐,再到后来独立为客人点餐,这些对于平常服务员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对她来说并不容易。魏来是一名心智障碍者。在这个咖啡厅里,同样工作了很长时间的还有一个自闭症男孩,在后厨负责洗碗和榨果汁的工作。

魏来如今也已结婚,她妈妈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女儿有朝一日也会独立,并拥有自己的家。

|什么是心智障碍|

■本文中的“心智障碍”是一个广泛类别的概念,通常被认为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自闭症谱系障碍、脑麻痹及其他因素导致智能与发展障碍的各种情况。这些群体面临的三个核心功能障碍:学习障碍、沟通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社会参与。

融合就业,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心智障碍者能够做什么工作?中国有万~万的心智障碍者,因为缺少相关的机会,在公共场所中都鲜见他们的身影,更别提在职场中了。雇主对于他们的印象也往往停留在:雇佣他们工作,安全吗?

比起推动残障人士就业,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更为艰难,而让他们能够进入常规的企业,与普通人一起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简称“融爱融乐”)啃的就是这块最硬的骨头。融爱融乐由北京15名心智障碍者家长在年5月发起设立,于年2月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社会组织。机构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定期的融合休闲活动,倡导融合教育,推动支持性就业及融合自主的社区生活。

年底,融爱融乐启动融合就业项目,至今已帮助了70名以上的心智障碍者走向工作岗位——洗车工、咖啡店的服务员,企业前台、五星级酒店帮厨。

不过,融爱融乐并没有对工作岗位本身做预设,从未觉得心智障碍者就只能洗车,或者只能做烘培,而是提供各种可能性。为了让心智障碍者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融爱融乐也摸索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支持机制。

融爱融乐总干事*介绍,融爱融乐采取的是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支持性就业方式,将心智障碍者对接到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在融爱融乐的队伍中,有5位专职的就业辅导员。他们会帮助心智障碍者找到适合的工作,并陪伴他们进入企业。随着心智障碍者逐步适应企业环境,掌握了工作任务之后,辅导员就会渐渐退出。从第一阶段的全日制支持,到后面50%、20%,再到完全退出,通过这种方式,渐渐让心智障碍者适应新环境而独立工作。

|就业辅导员如何帮助心智障碍者|

■以“优势视角”评估心智障碍者

■挖掘潜能、根据特长在市场上匹配工作岗位

■陪伴心智障碍者进入到企业、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开展培训

■间接影响和支持企业的环境建设、给相关人士以培训和引导

变得更好,是双向的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则消息让*很感慨,那是融爱融乐输送的一位心智障碍男孩的HR同事发的消息。这位HR说几天前她突然遇到一个紧急情况,需要这位男孩帮忙预定会议室,这个男孩表现得非常从容,不仅拿出登记表让她先登记,帮助她预定,还帮她转交了文件,这让她非常感动,因为在两年前,这个男孩连话都说不清楚。“看得见生命在慢慢地成长”,这位HR写道。

*表示,心智障碍者愿意长期稳定地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形工作“优势”。上面的例子则说明,他们不仅能够稳定地工作,而且还在逐渐成长。就像普通人能够通过工作获得历练一样,他们也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进步。虽然脚步可能会慢一些,但比起他们以前很少出门、只能待在家里等待被父母照顾的状态,对他们而言,生活状态产生了质的飞跃。

当然,这种融合来之不易。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以前很少有和心智障碍者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很多事还需要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双方的沟通与互相理解是需要的。

鼓楼大街的这家咖啡馆老板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他在两位特殊员工的制服上加了两个非常小的橙色logo,然后在菜单上提示顾客:“我们这个团队中有两位同样出色、但是会有一点特殊需求的员工,他们的制服上印有橙色标记。当他们服务您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及时回应您的需求,您可以随时叫其他员工来支持。”老板用这种方式避免了不明情况的客人的不满,同时也彰显了企业的价值观。

心智障碍者获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很有帮助,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融爱融乐支持的另一个男孩在一家企业前台负责快递登记的工作,刚开始和他对接的顺丰小哥嫌他写字太慢,对他会有些不耐烦。后来前台员工跟他说明了情况,快递小哥表示理解,而且在他下次来的时候,还送给这个男孩自己亲手刻的一个签名章,这样男孩以后只需要盖章就可以了。

融爱融乐成立至今,一共帮助了70多位心智障碍者到普通的企业去工作,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它背后的意义却很深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个案,让社会看到心智障碍者能够从事一些职业并且有出色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企业和社会的意识,进而推动*策的改变,改善心智障碍者生活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更好地融入社会。”*说。

疫情之下(后),在一起

以往,融爱融乐每年大概能够支持15到20名的心智障碍者就业,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这个数字降到了6位,还有5位本来稳定就业的心青年(融爱融乐对“心智障碍青年”的昵称,“心”也是“新”)因为企业经营的原因而被迫下岗。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大多数是线下的连锁服务企业,而这些机构又恰恰是受疫情中影响最深的机构之一。

除了支持心智障碍者就业,融爱融乐还支持年龄小的心智障碍者的教育,以及心智障碍者的社区融合。疫情对于常规工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高校管理非常严格,融爱融乐年全年没有开展过一次校园内的线下活动,社区的线下活动只做了场,剩下、场都改为了线上。过去志愿者会陪伴心智障碍者到奥森公园徒步,现在也改成了在线上一对一结伴打卡。

不过,*表示,对于心智障碍者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线上的陪伴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疫情导致的线上沟通方式,也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外地志愿者的支持。新的情况却也增加了他们的研发能力,让他们更贴近所服务对象的需求。

但疫情给心智障碍群体带来的挑战还更多,甚至威胁到生命。脑瘫少年鄢成的遭遇,让全社会都感到非常痛心。这个事件也深深打击到了融爱融乐及其深度参与的融合中国项目网络。(融合中国网络是全国性的心智障碍者家长的互助网络,*本人也深入参与到融合中国的工作当中。)

鄢成爸最初被隔离的时候,就联系了融合中国在武汉当地的两位家长负责人,两位家长全程介入,动用一切自己可以联系到的资源为鄢成寻找临时的监护和照料。遗憾的是,因为最后一公里无法打通,最终没办法阻止悲剧的发生。鄢成走后,他们联络群内的很多家长都产生了恐惧和焦虑。长期以来,心智障碍者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一旦自己无力照顾孩子,他们的生活将如何保障。鄢成的离世让她们看到了那个最坏的结果。家长群内充满着“哭脸”的表情和严重的担忧,有家长表示:“很害怕下一个会是自己的孩子。”

鄢成事件也让*和融合中国的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真正的灾害来临之时,他们对于社区救助体系的薄弱没有足够清晰的评估,疫情带给人们的恐慌也超出了想象。于是他们发起了特需特困家庭疫情期间的紧急救助网络,进行个案的救助,同时也在探索疫情期间对特殊家庭的陪伴与支持。从网络启动到年4月,紧急救助网络共接到并处理了21个个案,帮助特殊家庭度过难关。

对大部分人来说,年都是艰难的,对于*也是如此,她坦言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努力做些什么让他们所服务的家庭感觉到被支持,不孤单焦躁,另外一方面,还有组织自身运营的稳定性挑战。*年加入到融爱融乐,如今带领一个16人的团队,在疫情期间她最怕的,是有一天不得不去裁员,她庆幸自己最终并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她不断去想应对疫情的变通办法,快速地适应新的变化。

“应对疫情,我们能做的只有以不变应万变。和我们的家庭在一起,在变化的形势中去观察他们的需求,然后再去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能量,家长是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在他们特别难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信息、一些小小的关心,其实就让他们恢复了这种能量。”*表示。

在一起,比较重要,不论是融爱融乐与心智障碍者的家庭,还是*与她的伙伴们。

采访:刘春兰

上版编辑:陈茗萱

图片来源:晓更基金会

本案例属于“银杏在行动”国际交流项目的案例系列。项目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