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校长是如何炼成的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 [复制链接]

1#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一批充满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阅历的名校长,他们是新时代教育形象的“名片”,思想引领的“名家”,专业发展的“名师”。为进一步扩大名校长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领衔主持“对话”名校长,分享优秀校长们的职业成长经历和特殊教育理想追求,激励更多教育人坚定地行走在“办好特殊教育”之路上。

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校陈建*校长是上海市青浦区特殊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年他从上海市安亭师范(现华东师范大学安亭附中)毕业后,先在乡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后任上海市青浦区特教教研员,自年8月起担任青浦区辅读学校校长、*支部书记。三十八载从教路,三十年特教情,陈建*校长始终坚信“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个性化的学生”,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办好特殊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他怀着真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扎根乡村,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园地,探索兴教兴校之路。年陈建*校长被评为上海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年获上海“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现兼任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督学。近期,我们有幸与陈建*校长对话,倾听他与特殊教育相遇、兴教兴校的故事。问:20世纪80年代您从师范学校毕业,正值青浦区特殊教育起步阶段,请问您是如何与特殊教育结缘,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矢志不渝地扎根乡村特殊教育三十余载?陈建*校长: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语文学科并担任了8年的班主任。在工作的第四年,我接手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是渔民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捕鱼,家庭教育缺乏,学习意识不强,学习习惯不好。作为班主任,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空前强烈,从此,我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兄长,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严与爱双管齐下、刚柔并济。我曾经为父母双残、家境贫寒的沈同学送衣御寒,接送上学;半夜背着得急病的住宿生唐同学到处求医问药,为他垫付医药费;在雷雨交加的傍晚,冒着大雨为躲在电线杆下的金同学送去雨具并护送他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相处,班级的班风有了明显变化。“特殊”的班主任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分量。年9月,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校成立,我所在的乡村小学并入其中,我开启了与特殊教育的不解之缘,担任辅读学校的总务主任。当年我26岁,是这所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还有一些来自离异家庭,他们过早离开父母的庇护,过早体验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在学习中他们往往需要付出比普通孩子多几十倍的努力。与这些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加深刻地感受到特殊教育是一项充满博爱精神、展现人性美的神圣事业。爱和奉献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否则我们无法真正走进残疾孩子的心灵,“办好特殊教育”更无从谈起。尽管当时社会上对特殊学生和特殊教育还存在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但我坚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这样,我怀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一定要干好的决心,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教育人生融入青浦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之中。问: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在担任校长之前,您在多个岗位历练过,这样的经历是不是让您具备了独特的优势?陈建*校长:能从教学岗位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一般有两类教师:一类是经验型教师,他们在教学岗位上扎根探索,随着经验的积累发展了管理能力;另一类是研究型教师,他们熟练掌握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管理学校教研工作。但要从教师成长为管理者最后成为校长,而且是一位好校长,只依靠专业经验和研究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胸有全局,统筹协调好学校的各方面资源和工作,为师生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我担任过辅读学校的总务主任,也担任过区特教教研员,我在这两个工作岗位上都干劲十足,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经验。特别是担任区特教教研员以后,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主动做好随班就读学校校长们的“智囊”,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谋划策。长期的深入学校的教研工作让我对如何做好“一校之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理解师生的需求,也学习到了与教师沟通交流、组建合作团队、做好团队领导者的有效方式,为胜任校长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问:作为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您带领学校走出了怎样的一条兴校之路?陈建*校长:一直以来,学校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教育人才流失与教师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制约着学校的优质发展。为破解发展难题,学校以爱的思想为统领,以教育科研活动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圃式科研”的实干兴校之路。学校建立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言语语言障碍康复训练”“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三大研究基地,作为教师科研发展的“苗圃”,通过“育苗、移植、成材”三个主要环节来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进入基地的教师必须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并带动同学科教师或者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活动之中,以扎实的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了让进入基地的教师更快成才,学校组织开展了历时两年半的“青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化教育培训”,邀请了24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的医生和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医院的优质资源极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教师全面掌握特殊学生评估、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我们为每一位特殊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覆盖学生入学以来的医学鉴定资料、在校期间的教育康复计划以及所有的康复训练成果,同时共同开发建设了一批以三大研究基地为依托的康复训练课程,为特殊学生获得公平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以项目为抓手,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我们先后参与了市教委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与管理、送教上门、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等6轮9项实验区的项目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总结提炼了大量经验,先后出版了《医教结合——我们在行动》《医教结合——我们以生为本》《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法的应用》《特殊儿童语言康复主题教学》《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跨学科综合干预模式》等多本专著。问:育人成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基于什么样的育人理念您提出了“扬适性教育之帆,奠融入社会之基”的办学目标?陈建*校长:我认为,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个性化的学生。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对如何开展特殊学生教育工作逐渐有了更为清晰、更加深入的理解,从最初的“一个也不漏”发展到现在的“一个也不放弃”。在任总务主任期间,我还负责学校的招生工作。由于学校地处上海远郊,学生家长多为当地的农民或渔民,对孩子的残疾、障碍缺乏正确认识,更加意识不到要开展特殊教育、提供早期干预。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特教学校,因此学校在创办之初确实存在招生的困难。而当时学校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对如何开展有效的特殊教育教学束手无策。为此,我于年先后去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参加韦氏智力测验等方面的培训,并聘医院的专家对全区的特殊学生进行筛查、评估,保障和规范了学校的招生工作。当学校办学有了一些起色后,我意识到仅仅在招生上做到“一个也不漏”是不够的,更应在教学上做到“一个也不放弃”。这两者内涵实质完全不同。“一个也不漏”是把所有特殊学生都招收进学校即可,而“一个也不放弃”则是要在学生进校后为他们提供适性教育。所以,我们提炼出“扬适性教育之帆,奠融入社会之基”的办学目标,意在为每个特殊学生提供适宜的个别化教育,帮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实现自立、自强。在实践“一个也不放弃”的理念时,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中重度残障学生的日益增多对适性教育造成的困难。为此,从年9月开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改革,根据农村智力障碍学生家庭背景、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先后开发了基础性(生活适应、绘画与手工、快乐童谣、趣味数学、运动与保健等)、发展性(绘本阅读、科普、日常英语、信息技术、展能等)、补偿性(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认知训练、作业治疗、语言训练、建构游戏、蒙氏训练、行为训练、感知训练、言语沟通等)三类课程共23门学科、94册校本课程资源,以解决培智学校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配合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还在校内推进“一生一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档案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别化教育需要,更加有效地评估教育训练的效果。此外,我们还积极依托社会爱心力量为学生搭建社会融合服务的课程实践平台,建设了12个社会实践体验基地,确定了12个定点志愿者服务爱心单位。“一个也不放弃”已经成为青浦区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从年上海市“两区一县”随班就读试点到年随班就读课程建设实验区建设,我们积极参与上海市及国家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项目,创办了上海市第一份“特教信息报”,组建了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团,成立了未入学适龄特殊学生“送教上门”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青浦特殊教育的“零拒绝”,开通了特殊教育咨询热线,多管齐下,更好地为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提供特殊教育支持,使特殊教育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从而实现向未来延伸。实干兴教,青浦区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特殊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明显增强,“重残儿童送教上门医教结合服务的实践研究”获得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建*校长三十余年来心怀大爱,砥砺前行,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践行育人使命,走出了一条特殊教育学校兴教兴校之路。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年3月(总第期),原标题为《心怀大爱,实干兴校,为每一个特殊学生提供适性教育——专访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校校长陈建*》,作者:陈梦丽、喻潇越、邓虹祎、黎明明、昝飞,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

特别鸣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

MORE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校长畅谈职业成长感悟

践行特教初心与使命,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俞林亚校长畅谈追梦之路

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储昌楼校长,您的实践探索值得追随

为盲孩子点燃一盏长亮的“心灯”:上海市盲童学校徐洪妹校长坚守视障教育三十余年铸就别样精彩

为中西部特殊教育树一面旗帜:李龙梅校长用使命担当谱写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崭新篇章

南京市聋人学校校长孙荣宝:当好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领路人”

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追求高品质特殊教育,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践行“办好特殊教育”使命,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校长申承林:“博士校长”的特殊教育探索之路

河北省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密婷:做“办好人民满意特殊教育”的奋进者

编辑:一鸣鹏燕

校对:华丽

排版:天慧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向上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