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障碍孩子本身的就业意愿高达50娴院演 [复制链接]

1#

第期

“娴院演讲”为娴院慈善基金会于年创办的原创公益演讲品牌

王秀燕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创办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工作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但对于特殊孩子来说,一份工作却是无比珍贵的礼物。

上海成山路有一家“梦工坊咖啡吧”,这里的员工都是患有不同程度心智障碍的青年,他们从校门踏入咖啡吧的小门,再踏入社会的大门……咖啡吧墙上满满的祝福,就是社会对这群天使的接纳。

我们接纳他们,他们的生活品质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下面文字整理自演讲现场王秀燕的部分演讲内容,更多请见开篇视频。

“马骁的故事”

我是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同时也是一位家长,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心青年青春之断层》。

在中国早期最早接受过康复教育的孩子们,现今他们都已经长大,他们有的已经快30岁了,我的女儿出生于年,现在18岁,就是现在俗称的心青年之一。

在年左右,中国的康复大潮刚刚兴起,我们的这一批孩子,在这个年代出生的还是比较幸运的,他们在不太完善的康复体系下,跌跌撞撞长大成人,有一定的康复成果,大多他们都有一定的实质能力,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在他们特教学校初中毕业的年龄,他们的整个人生阶段却出现了断层,他们在花一样的年龄阶段无学可上,被迫回到家中,隔离、退化,甚至死亡。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该怎样支持帮助他们,心青年持续发展计划从哪里开始,现今如何推动有品质的专业化的障碍领域的服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条充满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工程?

我最崇拜的一位学者,重庆向阳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的李宝珍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向阳有一位严重的痉挛型的脑瘫孩子,名叫马骁,马骁在16岁的时候被劝毕业,第二年的春节就传来了去世的消息,马骁在他毕业的时候,曾经因为没有拿到毕业时的一份下学期的就读意愿调查表,而曾伤心的哭泣。

马骁是一个心里很明白的人,以前在他上学放学途中,有多少路人对他指指点点,他都可以忍受,就是为了上学,如今既然已经毕业了,那道支撑他每天必走这条路的力量,也就慢慢的薄弱了。回到家中的马骁,身体日渐僵化衰弱,直到去世。

对于这件事情,李宝珍老师感到非常的伤心,她说,对于马儿我要至上为师的歉意,我真不该在那一年叫你毕业。

这篇文章是李宝珍老师为中国慧灵,在年所编的《日间服务手册》所作的序二,那个时候中国慧灵对于大龄成年障碍人士的服务已经做了20多年,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是在年初加盟的中国慧灵,所以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太原慧灵。

很幸运,到目前为止,全国慧灵共有人,接受专业的有品质的成人障碍人士的社会服务,但是在全国,有发展性障碍和智力障碍的人群总数,已经超过万,相比之下,这是一个多么小的数字。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人力物力,来改善残障群体的生活福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整体社会服务发展滞后,再加上*策的机制中偏重福利保障而忽视全力促进的模式,使得心青年们的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相比社会平均水平来说相差很远,他们属于社会最边缘的群体之一。

“心青年的现状”

我的女儿是一名苯丙酮尿症的患者,我也是一位家长,家长是障碍孩子终身的陪伴者和支持者,那么家长的认知方法、角色定位,对于障碍者实现他们的生命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的家长往往聚焦于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老大不行生老二,长大以后又冒险让自己的障碍孩子去结婚生子,而没有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社会服务,再加上早期投入头重脚轻,所以成年后的障碍孩子往往处于被放弃的状态。

我听说过很多让人伤心的故事:有的障碍者因为有情绪行为问题,在家被铁链子锁着度日;有的年迈的父母因为无力抚养,又没有社会支持,就亲自动手杀死自己的障碍孩子。

放眼中国的社会组织,专为成年障碍人士服务的凤毛麟角,资金缺乏、*策缺乏、服务人员缺乏,已经迈向老年的家长忧心忡忡。

我是一名罕见病孩子的家长,今年也快50岁了,之所以千辛万苦去创办一家专为大龄心智障碍青少年服务的机构,不为别的,只为承接自己孩子的未来。

机构已经运行了三年,目前又想着去推动托养和支持性就业,依然不为别的,只为了承接自己孩子的未来,更多孩子的未来。

我现在想着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是自己孩子的生活品质没有保障的同时,我的生活品质是没有保障的。

所有投入在特殊儿童身上的一切人力物力资源,最后必须在成人阶段看到成果,不是功利性的成果,而是每个人在努力奋斗之后都想得到的良好结局,这个概念非常的大,我们就姑且把它定位在生活品质。

如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智障人士的生活品质没有丝毫的提高,那么何以证明我们的努力是有效的呢?

李老师是太原某职工学院的一名教师,她的女儿也是一名罕见病患者,李老师今年75岁,她的女儿40岁,丈夫5年前去世,她独自带着女儿艰苦度日,十分的凄惨。

李老师是山西省苯丙酮尿症*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她为了跑*策,骑断了两辆自行车的大梁,山西省PKU*策大病医保的实施,使得山西省所有PKU的患儿都得到受益。

但是她的女儿却不容乐观,最近听说李老师屡次搬家,都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整个楼的家长联名要求她们母女搬迁,圆圆因何惊扰了邻居?

圆圆是一名成年的智障人士,她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她没有活动计划,她无事可做,她没有交往、不会娱乐,她以自己不太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

如果有一个社会机构能够承接到她,能够帮助到她,能够支持到她,圆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行为问题,她的母亲也可以安享晚年了。

在山西吕梁,有我们刚刚成立的一家心青年服务机构,今年4月负责运营的梁老师写了一篇题目为《健康保健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