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闭症儿童的言语治疗要素6 [复制链接]

1#
2.2.3以实际应用为主(真实场景教学)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学会使用语言来与人交往是这群孩子的教育干预重点,我们应该明白教给孩子的应当是真正的“一手经验”而不是“二手知识”,让他们真正的明白语言的现实意义,了解语言概念的全部涵义,而不能简单的抽取语言概念的某一方面,否则孩子的“语言”将会是片面而混乱的。
  真实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应是首选,因为这些词汇是每天都用的到的。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增加孩子的活动内容,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经历是我们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语言沟通及人际交往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在孩子的背诵性语言里,并不缺少词汇,但是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真实的、自然的生活环境里去理解语言,去发展更多用于沟通交往的有效的词汇。
  真实生活中处处都是情景教学,而且是最生活化的情境学习,是最具有操作性和优势性的:将语言训练与语言交往应用合为一体,在应用中训练,在训练中应用,中间不需要训练向应用的转化过程,减少了自闭症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使自闭症儿童直截了当明确语言的作用和意义,应用语言交往的结果也是物质的、直观的,符合自闭症儿童的理解能力。真实场景教学可以回归交往的真实目的,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交流是为了获得信息,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使用语言交往以后获得的信息,与自闭症儿童满足生理、心理的需要密切关联,问题得到解决的结果本身,就是对言语交往行为的最好强化;在真实情景中的交往,更加有利于培养自闭症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因为利用游戏情景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更多的是站在自闭症儿童的角度,通过调整和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人员的行为方式,去适应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真实情景中的语言训练更强调改变自闭症儿童,促进自闭症儿童适应环境,适应交往对象;将自闭症儿童置于真实的交往情景中,自闭症儿童出现哪些不适应,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我们马上可以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根据自闭症儿童存在的问题再继续进行训练,使训练为应用服务。真实的语言交往是否成功,要看交往对象是否听懂了,交往对象是否满意,则要看是否能够达到交往目的。在我们给自闭症儿童设计的语言训练中,我们许多时候迁就自闭症儿童的表达方式,自闭症儿童也误以为自己表达的是正确的,然而一到真实交往情景中,换做其他交往对象,自闭症儿童还是无法顺利地建立起来与他人的交往。同时,因为我们的迁就,也使自闭症儿童迟迟不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也让自闭症儿童迟迟不能理解语言交往的真实作用。
  当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真实情景中让自闭症儿童学习言语交往,一定要辅助到位,复杂的问题要分解,要给自闭症儿童示范,让自闭症儿童进行模仿,互动成功以后,应及时让自闭症儿童体验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我们在形式化的语言训练中可能会花费高额成本,但语言训练仅仅停留在“训练”阶段,而在往往出现成人替代自闭症儿童说话的现象。我们一方面期待着自闭症儿童交往,一方面又剥夺了自闭症儿童应用语言实现真实沟通的机会。从语言的形式训练到语言的实际应用之间,如果不能贯通到底,那么结果就是我们在形式训练上下足了工夫,但是自闭症儿童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实际情景的时候,又恢复到了原点。把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交流从熟悉的成人转向陌生的成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学习跟别人打招呼,学习回答一些社会性提问都是在与人的自然交往过程中去完成的。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够真正的帮助到自闭症孩子,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铺就一条宽敞的希望之道。2.3语言干预的主要方法和实施策略2.3.1教学模式的演变
  最早期的观点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仅是心理问题呈现的表征,所以治疗方法只集中在心理治疗方面,而没有提供系统化的语言训练。上世纪70年代,有研究认为自闭症可能是由于脑神经生理因素引致,因此治疗方法不能只集中在心理治疗,而应当加入不同的治疗方法。以Lovaas等学者提出的行为治疗模式为例,治疗内容除包括教导儿童适当的行为外,还会教导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训练方式以行为学的理论为基础,以分立尝试训练为主,辅以不同的行为训练技术,协助儿童理解概念,并奖励儿童以正确方式表达语言。到了年代,治疗趋势从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技巧转移到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训练内容不再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而是协助自闭症儿童与人沟通。以TEACCH的训练系统为例,目标的订定、流程和环境的安排等都是利用自闭症儿童的强项,协助他们学习概念、理解环境要求、明白别人和与人沟通等。训练不再只是集中于一对一的分立尝试模式,而是强调实用和功能性,让自闭症儿童在日常课堂中学习与人沟通。随着学者对沟通能力发展的认识增加,协助自闭症儿童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亦有新的方向。首先,一般儿童的沟通能力是通过日常环境的社交互动而习得的,要协助自闭症儿童与人沟通,必须在自然的日常环境中进行,同时,训练的内容必须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训练趋势的出现明显是受社会认知论和建构论影响。
  现今协助自闭症儿童改善沟通的方法,一般都会从多方面考虑。首先,由于不同的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的发展能力范畴方面差异十分明显,即使一些自闭症儿童未必有很大的发音或语法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良好沟通能力,因为他们的困难可能是在语用方面,而非语法或发音方面。因此,详细的评估可以协助我们掌握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这对协助订定训练目标是非常有用的。此外,自闭症幼儿的社交障碍与他们的沟通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对社交互动的兴趣往往影响他们如何与人沟通。部分自闭症幼儿虽然能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与人沟通,但他们使用这些沟通功能的范围一般都非常局限,往往只用于满足某些要求,未能发展至社交沟通的层面。因此,训练的方向不应只局限在语言上,而应同时考虑社交互动方面。
  “双训练者教学模式”的研究近期由Pepperberg和Sherman等人完成,他们利用两个训练者(一个成人、一个儿童)对几名自闭症儿童(包括一名4岁只有几句简单机械模仿语言,不会提问和交往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儿童式的沟通技能、游戏技能的训练,通过3个多月的模仿和交往训练活动(包括示范正确的沟通方式、角色游戏、示范词义及使用、动作模仿等),该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技能明显提高,半年后接近同龄正常儿童,虽然有时出现不合时宜的游戏或语言,但已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般交际,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