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认知差异与心理疾病 [复制链接]

1#
认知差异与心理疾病

其实看了《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一书,我总感觉有点东西没有想清楚,今天准备看《乌合之众》时,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偏差的问题,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太多,甚至自相矛盾,我们却又不得不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其中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这导致了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无论什么情况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因为他坚持的观点总是在某个方面是正确的,你无法完全的打败他,你也无法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去说服他。

在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认为前一本书的作者是有心理问题的,那她到底是什么心理问题呢?就像她分析她的父亲,发现她的父亲在很多方面符合双向情感障碍的特征,所以这加深了她对她父亲有问题的认知。

可是,我又回头想一件事情,作者父母亲的情况,其实按照他们那种习惯生活的他们的祖先已经有上千年了,他们都一直是那么过来的,难道他们的祖先都一直有双向情感障碍吗?或者,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在接触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时表达了强烈的不同意,以至于产生了双向情感障碍?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与现代社会的接触,那么他们整个家庭都会按照原本的生活方式去进行,而并不会因为父亲说的话哪里不对,或者母亲并没有治好谁的病而产生过大的认知改变。只是因为现代的很多现实结果,让他们知道了他们的父母的很多理论并不是正确的,或者说他们的祖先的经验也并不全是正确的。

因此,父亲母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而整个家庭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以至于在互相的心理上产生了无法满足自己预期的表现。从而双方都出现了心理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更加广泛的去认识,我们现代社会里,为什么这么多人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我曾经说过,超过生理适宜结婚年龄的人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这个话,这时候,去广泛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点依据。

我们对美的认识,从胖到瘦,从强壮到阴柔,都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从出人头地,到小富即安,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从学而优则仕,到成为首富。我们接受着某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个教育刻画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但是,当我们自己走入社会,发现曾经收到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描绘出社会的现实,无数种价值观向着自己冲来,甚至有的价值观与曾经建立的价值观截然相反,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在不停的作斗争。

这种斗争,就像前书的作者描绘自己的斗争一样,一个是想和家庭保持一致,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一种是希望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希望能够活在新的(较为正确)的环境之中。我们有些人的斗争甚至比这个更甚,他们的某种认知让他们获得了一些利益,因此他们即使知道这个认知与其它人的不一样,他们仍然坚持去让自己坚信这个认知,认为这就是世界原本的样子。

本质上,我们并不去讨论哪种认知是正确的,因为那在此次讨论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一个人本身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认知,他会怎么办的问题,心理学上有研究表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然的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但是,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个认知下是合理的在另一个认知下却是不合理的,这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知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其实在某种意义下是正确的,可以很好的开导一个人从低谷走出来,可是,很明显,这句话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也不是对所有环境下都适用,如果你连下一顿饭都没有着落,你还要及时行乐吗?如果你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你还能及时行乐吗?这让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者来说,否定及时行乐,岂不是否定了他作为人完全自由的根本了吗?他又该如何调和社会责任和自我呢?

其实,还有类似这种的现象,就像我们对待感情和对待责任一样。我也曾想过要做一个渣男,可是我认为做渣男不对,这不是我应该的行为,但是我又无法在自己不渣的情况下去开始一段自己不是非常满意的感情,可时间已经不等我,我年龄已经足够大甚至要超龄了,那么这时候,我的内心其实非常的矛盾,我试图让自已往某个方向走,可是因为其它的认知在作祟,我不能全心全意的按照某一种认知去行为,这时候我知道,我应该有了认知障碍,这个问题,我想出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大龄青年身上。不解决这个认知障碍的问题,是无法很好的开启自己的感情生活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的疾病。

前段时间,我一回家就玩游戏,因为这样能让我很快的将时间度过,我想,幼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调和自身的方式,但正因为是幼稚,所以它不是获得快乐的根本方式。渣当然是可以很快的获得快乐,所以渣其实在情感上也是一种幼稚,所以,渣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它只是可以缓解问题。

这个问题就不展开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大量的这种问题呢?为什么,以前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反而感觉更幸福呢?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它认知的冲击,没有其它生活方式的对比,没有其它形象的幻想。现代社会的巨大信息量,虽然有利于科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也增加了我们的认知困难,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根”,来让我们沿着这个很好的生活下去,即使国外很多人有宗教信仰,其实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早就起不到“根”的作用,只能像“渣”一样,作为缓解剂,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认知问题,在现代社会的突出表现,不仅是意识形态斗争,更是一种人对自我的迷茫。我想,在科学技术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之前,这个问题将会困扰人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它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之后,又达不到哲学的根本问题的高度,越是这样,越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像在苦海中挣扎一样,而其中有些笑的,也只是“渣”的一种缓解。

这样说,似乎有点悲观主义,但,我想不论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始终它都是存在的,存在问题即有问题,有问题的环境当然是不太好的。但,我当然是希望它能够变好的,在科学技术没有质的变化之前,我们有没有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呢?我们如何把所有的认知归结到一个自我认识的价值观念呢?而这个观念又是不是能够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呢?

其实,我感觉从我写作以来,我一直想解决的是自我认知的基础问题,我曾经也对自己认知根基做了一个方向性的决定,但是,我自身的生理反应又不足以让我很好的沿着那个道路去前进,似乎这就是在苦我心智,饿我体肤,空乏我身,行拂乱我所为(这里我当然要解释一下,我曾经对这个观点有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觉得天将要降给我什么大任,而是觉得,我应该去学习古人,去行大任,去走大路)。在这种斗争中,其实每个人都是很痛苦的,这叫认知重建,它不仅需要将一些认知合理化,还要抛弃一些在某些场合管用的“术”,要全面的去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知识还不足够丰富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我相信,按照这种方式去重建,应该是能够至少解决自身认知障碍问题的,至于如何帮助到其它人,也解决这样的问题,或者在未来对小孩的教育上,让他们更早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

我想,我们当然希望科学技术能够质的突破之后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寄望于此,因为,它也可能带来更多的认知的偏差(处非它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因为,回归到根上,我们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只能通过自己来解决“根”的问题,以至于将自己“合理”的置于这个社会之中去享受人生,而不是被各种认知牵着鼻子,处处为难。

与所有朋友共勉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