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德华浅谈智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策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一般出现在什么部位 http://pf.39.net/bdfyy/bdfyc/140806/4442053.html

本文来源:张德华.浅谈智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98):15-16.

近年来,到学校听课、调研,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乡村小学,都会接触到个别智力低下的儿童,即智力障碍学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智力低下患病率在城市约1%,在农村约2%~3%,智力障碍儿童占全部残疾儿童的70%以上。这些孩子在成长的初期,面临的是如何接受教育,接受怎样的教育的问题。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普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特殊孩子入学实行“零拒绝”。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就学模式,是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体现。她的成长与发展使我国特殊教育有了质的提升,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然而,由于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学校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到位,加之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因其自身的身心缺陷,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心理健康、行为感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目前许多智力障碍学生的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座”“随班混读”。那么,作为普通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依据这些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帮助他们在相对学习困难的环境中获得自信、资源和动力,以增强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身心的有效发展呢?

(一)矫正不良行为,引领回归主流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通常存在着如下两种不良行为:第一,放纵型。不受约束,任性固执,动辄打人、骂人、损坏东西,时而大笑怪叫,时而自言自语等。他们性格孤僻,任性固执,一切都从自己的情绪出发,从个人的兴趣出发,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劝导;第二,抑郁型。缺乏应有的进取心,性格孤僻,无精打采,缺乏朝气,活动时表现出畏缩和压抑,喜欢“袖手旁观”。(一)原因探究无论“放纵型”还是“抑郁型”智力障碍儿童,他们除了因认知受限外,更多的是周围环境使然。智力障碍儿童通常缺少专门的教育与训练,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自身缺陷而轻易地被别人原谅。再有,智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尊重,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要么破罐子破摔,制造事端、攻击他人;要么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自闭抑郁,凡事都不敢尝试,一味退缩。(二)转化契机智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转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必须把学习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在教育与转化智力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在学校中,随班就读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同伴,与之交流最多的也是同伴,良好的班风对转化智力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班集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因素,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模范地遵守学校的纪律,有良好的品德,学习兴趣浓厚,热爱集体荣誉,团结向上,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智力障碍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向好的方向转变。良好的班集体,容易形成积极的群体压力使智力障碍学生“改邪归正”,同时,智力障碍学生内心的自卑、恐惧、忧伤、焦虑、挫败等不良情绪也会在普通儿童的关心与帮助下得以释然,最终实现社会融合。其次,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自己要真正理解尊重智力障碍学生,人格上平等地对待他们,把他们看作正常的“人”。率先垂范,在方方面面做有心人,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让班级的同学都能接受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歧视他们,甚至淡忘随读的孩子智力障碍这个事实。教师不因智力障碍学生不良行为频率高于正常学生,同样的错误而采取不同的惩罚,“一视同仁”如同一个标杆屹立在所有学生心里。研究发现,行为不良的智力障碍学生对爱的需要、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能给予真诚的关爱,能和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热情地拉他一把,便能触动他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内心体验。这是由不良行为智力障碍学生教育转变的契机。2.调动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或许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智力障碍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老师,为了使学校教育折射到家里,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向其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提供一些方法,使家长树立信心,从心底里感觉“我的孩子是可以教育的”。同时让家长(尤其高年级)随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