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欢迎点击上方“中国民族教育”
文/叶尔扎提·吐尔逊哈孜马曼·哈山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表现多样,以焦虑、孤立、沮丧、抑郁等心理障碍为主。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能力尚有不足。本文从文化适应角度,总结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类型,提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文化适应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受到高度重视,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发达地区的高校求学,他们需要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化解成长中的压力,有序完成学习任务。
在适应东部发达地区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俗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负面心理体验。这类由亚文化适应困难引起的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因此,本文分析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文化适应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
因社会文化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感。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焦虑和与之相关的问题是最为常见且影响最为广泛的,主要由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环境变化与适应障碍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过程中所处环境转变为当地主流文化环境,生活空间、文化氛围、交际形式随之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主流文化表现出语言表达、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距离感,使他们与主流群体产生隔阂。环境适应、情绪影响、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主流文化产生困难,并在这种压力下产生焦虑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有时会引起对环境、学业、人际关系的恐惧感。
因人际交往困扰及思乡情绪产生孤立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常体验到孤立感,这种孤立感通常由适应主流群体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与身处他乡的地缘孤立二者共同影响产生。由于生活习俗差异、社会偏见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非本民族的同学会产生一定的防备心理,缺乏主动交往;其他同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阻碍了双方进一步交流,甚至引起误解与矛盾。由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稀疏,常常感到失落、孤独。此外,身处他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乡情绪浓重,但由于距离遥远、经济条件较差等原因通常回家次数较少,倍感孤单。
因角色转换和适应障碍产生沮丧感。在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教育相比于发达地区学生较为落后,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障碍、教育起点低等原因难以及时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导致学习进度滞后、学业成绩不理想,逐渐对学业失去信心,造成心理迷失。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支撑能力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为拮据,往往体验到更严重的压力感和自卑感,如果不能自我调适、化解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会经历沮丧感、挫败感、自卑感等心理困扰。
抑郁及危机情况。根据张富花等人对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的研究,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1.14%、22.57%,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的31.50%和11.02%,提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更频繁复杂的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在亚文化适应障碍、思想困扰情况下引起多样化的心理问题,并作为中介因素,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意念和行为等危机情况。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解决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在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校园文化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深度及干预力度上仍存在不足。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不够完善。在调查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情况大致为:学校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统筹相关部门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后期跟踪观察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评估、指导和干预处置。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自我封闭、求助意识淡薄,或出现隐性心理障碍等情况,导致学校未能及时发觉和处理相关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警惕性及干预措施的实效性。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高校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全校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外,缺乏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班主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