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实践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复制链接]

1#

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实践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摘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陷入了服务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的困境。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强调维持不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增强服务对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融合,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是突破服务困境的关键之举。该视角下的服务策略以“赋权”和“反思性对话”为方法;以“关系建立”为起点,搭建社区为本的支持系统;以“文化融合”为目标,形成整合服务框架。此跨文化服务策略对多元部门、专业服务和个体与群体困境的强调,从工作主体、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三方面创新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治理体制。

[关键词]民族社会工作文化实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与以民族身份为基础的“汉—少”二元结构相结合,形塑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融合的困境。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群体福祉,也直接关系到民族融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历史进程。民族社会工作是基于人本主义视角,依据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开展专业化服务的科学方法。民族社会工作对个体与系统的双重偏好,使其在回应少数民族群体需要、理解和利用其族群文化的优势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民族社会工作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定位与作用,对加强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正确贯彻落实民族*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行动困境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践策略,并指出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启示。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合服务的实践困境

空间上的流动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城市社会融合难题,不仅面临*治参与、社会生活和福利制度等层面的困境,还面临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的排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具有的“族群身份”与“社会排斥”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身份和文化的双重弱势性,使得其具有更低的收入和劳动合同签订率、更低的城市主观认同度和内卷化的社会交往网络。民族文化因素是阻碍其融合的重要因素,较好的文化适应对其定居城市有显著影响。表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一是行为文化适应上存在语言和交往问题。普通话和打工城市方言不好的比例分别为47.6%、53.5%;城市社会交往中存在语言障碍的占18.8%;社会交往适应上几乎没有参与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组织参与指数均值仅为0.3;二是心理文化适应水平也有待提高。虽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均值为30.4),但是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对城市有强烈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比例仅为34.1%、30.3%、41.9%,比例不足一半。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