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学生进入大学后就病了根本原因还 [复制链接]

1#

这几天,网上关于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在开学典礼上向学生提出忠告火了,徐校长表示:“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不值得同情。”

可以说许校长的这番话再次将“游戏”这个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每年关于学生都会有几大话题是脱不开的,就比如:毕业季的就业问题,入学季的游戏、专业等问题。

教育机制不同,决定了学生习惯不同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的学习、教育机制与小初高完全不同。从小到大孩子其实都是活在被监督、被督促的环境下,小学阶段被很多人称之为养成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个人的想法比较少,学习是否好,习惯是都优良大部分取决于环境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要求。

很多家长清楚这一点,于是各种教育方法,各种教育理论从头开始实践,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只为有一个“好习惯”,殊不知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孩子天性也被压制,内心的抵触情绪开始积压。

到了中学阶段,孩子开始发育,青春期也就此到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有反抗意识,对于老师、家长的约束会有不同看法。并且这个时期面临中高考,为了升学孩子们基本上脱胎换骨,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劲头是最强的。

等到了大学,由于学习是开放式的,很少会有约束,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上了大学后,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投入学习,很多学生因此患上了“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大学之后,很多学生都生“病”了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有人举例来形容“空心病”: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不在少数,并且这样的病症并不是在普通高校中发生。据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些孩子都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如果普通学校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暂且可以归为学习方法,适应能力等问题,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学生同样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孩子?

我们都知道,大学之前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中考、高考进行的。一切的学习、努力都是为了能在这两个考试中胜出。

而从宏观层面来考虑,两场考试将学生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本科学生,一类是专科学生。看似本科学生要比专科学生高大上,但从幸福指数来看,专科生要远比本科生幸福来得直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终其原因,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为什么要读书?

中国的教育发展至今效果非常明显,社会上基本上没有“文盲”一说,看书、识字早已是人人必备!既然满足了基本所需,那目前教育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就业!

现在的社会中,影响就业的可能是你的专业、可能是你的学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一个学生的一辈子。为什么专科生幸福指数更高,因为从教育的结果来看,专科生是为了就业去学习,本科生就业指向并不唯一。

这也是造成本科生在社会中存在感低,位置尴尬的原因之一。很多本科毕业生觉得,技能上不如专科生,学历上不如研究生,大学四年下来,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我想这是造成学生们“空心病”的主要原因!

大学期间有人抑郁、有人“空心病”、有人找到不人生价值选择自杀等等,这些很多人看似不理解的行为,在大学校园时刻都在发生,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大学生太“闲”了,闲到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但因为自己水平有限,又没有办法想通,反而落入海底。

想要解决其实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方案,既然太闲了,那就忙起来!

以前很多学校会设置英语四级不过不能毕业等硬性限制,个人觉得这就很不错,给学生们设置了任务,但却没有迫切的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又不会压力太大,这样的限制在大学期间应该多一些。

的确大学学习需要自觉,但是前提是需要院长、教授、讲师们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最后将锅抛给学生不自觉、缺少学习方法等因素上,教育还是要从教与育着手,一切学习以就业为导向,所有目标都是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这也许才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意义。

社会在变,教育、老师也要变,不能拿几十年前的理论来教育现代的人,那必会发生错配,学校都是矛盾的教出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错配的教育也无法纠正正向的人生!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