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这几天都在整日刷救援新闻,很揪心。
翻了翻后台,发现简单心理有大约4%的河南读者。你们平安吗?
考虑到部分人可能已经信息过载,先放一个长话短说版:
请在帮助别人之前,先照顾自己。保证休息、供给、换班、团队作战。既往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灾难之后,“第一反应者(救援队、医疗队)”和幸存者一样,心理痛苦和功能障碍都会显著增加;
你在“异常”灾害中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在灾难中,人们的内心导航是一个“混乱状态的系统”(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本熟悉的事都不会做了)。了解洪灾可能导致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你接受自己的感觉;
在洪涝灾害中,次级压力源的频率很高(也就是灾后重建工作,后续压力可能一波接一波)。压力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不一定在雨停之后迅速缓解;
如果你家里有小朋友,注意:孩子的创伤反应可能与成年人完全不同;
两个实用工具。每个普通人都能学习的“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FirstAid)”术,帮助和你身边的人谈论痛苦;以及8个“心理照顾指南”,适用于在灾难中建立内心稳态。
亲历暴雨灾害,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绪?
对洪水事件的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表明,经历洪灾,可能预示着:丧亲之痛、家庭经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药物或酒精依赖增加、家庭暴力增加,以及加剧、诱发本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洪水退去后,这种压力可能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仅是因为洪水(主要压力源),还因为次级压力源(与最初的极端事件间接相关的压力源,即:当人们试图恢复财产、关系、工作、经济时)。它可以挑战那些“最坚强的受灾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一名曾参与洪灾后心理援助的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反馈式倾听,并帮助人们了解——“很多你认为自己对灾害的异常反应,实际上是正常的。”
研究显示,直接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人:
可能遭受重伤,或亲临(目睹)濒死体验;
目睹朋友、家人、邻居的惨状;
经历无法弥补的财产损失;
面临日常生活秩序的极大破坏;
处于绝望、震惊的状态;
否认损失并试图逃避现实(而否认状态会使人更易受到压力、焦虑和其他适应不良反应的影响);
灾难对儿童、妇女和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更为严重;
那些因洪灾而失去工作的人,可能面临身份和“自我”的丧失,在灾后重建中也更缺乏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没什么用);
在灾情过去后的几周或几个月里,可能会经历各种与恢复“新常态”有关任务的情感消耗(比如新家的重建、处理保险赔偿等等)。
科学家们发现:在水灾中,“降雨时的焦虑(Anxietywhilerainfall)”是最常见的心理影响。其他还包括压力水平增加、睡眠障碍、酒精依赖、抑郁情绪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恐惧的恐惧”和后续的生活适应问题。
尤其是,那些在水灾中“家被冲毁”、身体受伤、情感价值遭受重大打击者(比如苦心经营的餐厅被淹掉了,亲近之人的遗物被冲走了,宠物失踪了)。
但我们想对你说,这些情绪都是自然会有的。
灾难导致的心理症状,大多是对异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不需要病理学诊断,不会导致临床疾病(Stein等,年)。
并且,“从长期来看,大多数人有从创伤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什么时候考虑精神科/心理咨询支持?
然而,相对少数的人可能遭受长期的心理困扰。
这种困扰会持续到灾难发生后的一个月左右。由于潜在的创伤生活事件,人们可能会发展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或物质依赖问题。
当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持续一个月或更久,你感觉“失控”、“无法回到日常生活”、情绪强度大,就有可能需要心理健康支持和看医生了。
噩梦或其他侵扰性的(不想要的)水灾记忆
在看到有关水灾的新闻时,极度痛苦
避免谈论对水灾的记忆
灾害之后,彻底改变了对自己、他人或世界的想法或感觉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频繁夜醒等)
易怒
强烈的惊吓反应
惊恐发作
强烈和变多的忧虑感
恐惧和焦虑增加,包括烦躁或生理症状(如呼吸急促、肌肉紧张)
抑郁情绪
对活动或人失去兴趣
自尊心突然下降(因经济、谋生力遭受打击;无助感;发现自己身处困境却无人支持或联系;无人倾诉)
食欲突然变化(增加/减少)
增加物质使用,如酗酒/药物依赖
我是受灾者的朋友:如何最有效地支持和倾听痛苦?
河南暴雨灾害,很多人知道该跟朋友保持联系,但又害怕说错话。除了做点实事,不知道怎么才能让ta感觉更好一点。
这里我们向你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FirstAid,PFA)”技术,这是一本对遭受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指南。
它有点类似于CPR(心肺复苏),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心理急救术”。在紧急情况下,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需要明确的是,它不是心理咨询、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提供、不是心理解说(PsychologicalDebriefing)、不需要对危机做详细讨论、也不强迫对方谈论感受。
指南的目的是:
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
评估对方的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