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近日,《四川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四川将实现每年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
如何提升残疾人就业?成都市锦江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锦江残联聚焦破解心智障碍残疾人就业难问题,通过打造专业化就业辅导员队伍、建立就业能力评估系统、探索成长培养路径的方式,构建就业支持体系,助力心智障碍残疾人走向幸福生活。
打造就业辅导队伍培育“良师益友”
锦江区残联告诉记者,于心智障碍残疾人而言,培养和引路必不可少。在锦江区,运用“公开招募+专门邀约”方式,通过标准化培养流程,为心智障碍残疾人培育成长伙伴和引路人。
“我们链接成都市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五彩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汇聚起一支包含教师、心理咨询师、高级社工师等人群的就业辅导志愿团队。”以这个志愿团队为“种子”,锦江区残联将培育全程“一对一”帮扶心智障碍残疾人就业的专业化就业辅导员队伍。还有来自成都大学教育学院、成都天使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得名师,为就业辅导员队伍授业解惑,提升队伍帮扶水平。
此外,锦江区残联还建立了“6天理论学习+60天基地实训”的培训体系,围绕助残常识、辅导技巧、就业形势等内容,牵引辅导员队伍系统式提升。截至目前,已开展就业辅导员培训人次,培育15名就业辅导员。
“我们还会通过就业意愿评估、岗位能力评估、心理状态评估等内容,对心智障碍残疾人进行就业能力评估。”据了解,通过科学评估心智障碍残疾人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和职业心理认知等,帮助其最终确定具体工作方向。截至目前,已帮助近30名心智障碍残疾人规划职业生涯。
构建培养成长体系
在成都锦江区,以心智障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和适应能力为标准,构建了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融合性就业三种不同路径。
在辅助性就业路径中,对就业意愿不明确、适应能力不理想的残疾人,以“家庭辅助”为思路,依托小艺工坊、瑞亚咖啡、四维TASTY—ART烘焙馆等10家优质企业资源,创设编织、陶艺、烘焙等“特色工作坊”,精心设置适合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工作的手工技能项目,每周定期举办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激发残疾人的职业兴趣,并帮助其售卖作品增收。
在支持性就业路径中,对就业意愿明确、适应能力理想的残疾人,以“商业环境压力+辅导员心理支持”的方式,为其提供“3个月服务实训+12个月岗位实践”作为过渡期,通过就业辅导员支持“由密到疏”的变化,让其逐步获得独立就业能力,并择优向社会企业输出。
在融合性就业路径中,对就业意愿明确、适应能力不够理想残疾人,搭建以商业模式运作,以心智障碍残疾人职工为主要工作人员,根据残疾人各自的特点针对性设定工作内容的“星空里”就业平台,通过“同事相互支持+就业辅导员支持+工作内容支持”,帮助其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逐渐掌握独立就业能力,并同样择优向社会企业输出。实现输出后,由就业辅导员进行为期3-6个月的就业跟踪指导,帮助残疾人对职场问题答疑解惑,确保其彻底适应社会企业。
截至目前,锦江残联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近次,吸引余人次残疾人参加,20余名心智障碍残疾人完成服务实训,5人被输出到社会企业成功录用。
图片由锦江区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