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znlvye.com/m/杨甫德医院的临床医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是国内精神医学的顶尖专家。
杨甫德,知名专家,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通常来说,顶尖专家的视野和临床经验就是不一样,杨甫德教授就是典型。他非常重视精神心理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主张采取“药物+心理”的综合治疗方法,这非常值得国内精神科医生学习。
最近,杨甫德教授受人民网邀请,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免疫力就是好医生”的直播讲座。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不良的心理状态究竟是如何影响机体免疫力的呢?
已有科研证实,精神心理障碍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或出现免疫系统紊乱。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为患者修复了相关的创伤事件后,其因机体免疫力引发的相关躯体疾病也随之不治而愈。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双相障碍患者,她患有严重的荨麻疹,多年久治不愈,她长期为此烦恼和自卑。经过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干预后,她的精神心理障碍逐步康复。令人意外的是,在未接受相应治疗的情况下,她的荨麻疹症状也逐渐痊愈了。
皮肤病与精神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中间很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两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
既然心理状态影响着我们的机体免疫力,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提高免疫力呢?杨教授在讲座中提供了非常详细、实用的方法。
这不但对普罗大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希望加快康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也有一定帮助;故特此将直播视频整理成文字,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发。
比如,杨甫德教授详细讲述了如呼吸调节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的简要步骤,还有自我催眠的方法。这3种方式操作方便、成本较低,一般人群通过适当的练习即可掌握,非常适合用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不过,大家不要将上面的“自我催眠”看作真正的“临床催眠”或者“深度催眠”。大众所能掌握的自我催眠虽能起到放松效果,但催眠程度是比较浅的,我们的大脑仍存在较多的理性思考,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也难以绕过批判性思维。一般来说,靠自我催眠是很难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
当然,我也不希望一般大众能轻易掌握深度催眠的技巧,因为一旦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相关创伤事件容易被激活,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
而一般大众并不懂得如何修复创伤的话,这就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强化心理创伤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就如同“练功”走火入魔一样。
另外,对于杨甫德教授谈到的一些话题,我还想进行一番探讨。
杨教授提到,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大概有10%-30%的人会因为应激事件而导致心理和身体的问题。为什么这部分人会出问题?
他总结了5个相关因素:应激事件强弱及性质、个人对应激事件的认知、个体在应激下是否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压力下个体的身体反应及个体的人格特征。
在提及压力下个体的身体反应时,杨甫德教授认为个体反应的差异主要源于“天生的心理反应”。
但我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慢慢形成的,所谓的“天生的”作用微乎其微。
有些人之所以会过度紧张、反应强烈,往往是因为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应激事件激活了他们相应的心理创伤,然后迅速陷入灾难性思维,甚至因为不断受到应激而形成偏执型的人格改变。
很多人认为每个人出生时的“气质”有所差异,便认为性格中有很大的遗传因素。其实,更准确的表达是,性格中的“先天因素”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遗传的,即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而发生遗传。
但后天环境中可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的因素非常多,家庭环境、药物、心理治疗、生活作息、运动等等,都可以改变表观遗传特质。
换言之,就算因表观遗传学机制、加上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形成了怯懦、胆小等不良性格,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积极引导而化解,并塑造出越挫越勇的良好性格,具备“高逆商”。
杨甫德教授还从应激方面将人格特征分为两大类:应激耐受人格及应激易感人格,并分析了这两种人格的特征及类型。
可能因为直播时间受限,杨教授并没有详细阐述两类人格的形成原因和应对办法。
其实,“应激耐受人格”与我在上面提及的“高逆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类人群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即使情绪是负性的,但其认知却是积极的,有极强的自我反省和“坏事变好事”的意识。这能够帮助他们快速从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并把这一段经历转化成人生的财富。
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但往往因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父母的鼓励和引导),那些挫折并没有成为心理创伤,反而更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弹性”。
而“应激易感人格”的人群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情绪是负性的,认知更是消极的,其灾难化思维的程度甚至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他们在以往遇到挫折时,缺乏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传统的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对人格的完善非常低效,曾有精神分析学家强调“人格的完善是需要终生的”,人格中的缺陷很难纠正。
但如果能看到人格缺陷的背后更多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所致,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可以实现精准化地高效修复并提升,那么,所谓的人格缺陷其实可以快速得到纠正,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另外,杨甫德教授还提供了6个方法帮助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合理安排工作量、增进对负性情绪的理解、增加与社会的接触等等。
“我们要学会适度地宣泄自己压抑的、负面的情绪”,这个意识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任由负性情绪越积越多,最后情绪崩溃。不但成年人要有这个意识,广大的父母也要学会引导孩子们提高意识。
不过,我建议可以用“释放”这一词替代“宣泄”。因为很多人对“宣泄”的理解有误,将这词与大哭、大喊大叫、破坏性的行为等歇斯底里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会引起负性的自我暗示的效果。
而“释放”这一词语不带有太多情绪,偏中性化,一般不会带来负性的自我暗示。
杨甫德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如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像健身一样来健心,这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一些实用技巧,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只有心身都健康,那才是真正的健康!
——何日辉
以下是根据杨甫德教授网络直播视频整理的文字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人民健康演播间收看《免疫力就是好医生》系列活动第三场直播访谈。
本期节目的主题是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我是主持人卫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很多人都出现了心理焦虑、紧张、恐慌等各种负面情绪,这些状态的出现不仅影响心理健康,更加影响我们的身体免疫力,危害整体的身体健康。
那么心理状态是如何影响到免疫力的?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提高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到今天的直播节目当中。
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医院*委书记,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教授。
杨书记,您好。首先来跟我们的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
杨甫德:好,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人民网这个平台上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心理健康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对我们的心身健康有所帮助。
主持人:欢迎您,杨书记。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对于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实每个人的反应和表现也都不同,比如说有一些朋友,他的心理状态比较脆弱,就会有失眠、抑郁寡欢,会有非常忧虑的状态出现,这种应激的心理状态出现会影响到我们人体整体的免疫力吗?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性呢?
杨甫德:就像主持人说的,在新冠肺炎这样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心理应激。一般来说,应激的情况就会产生心理压力。
那么,一个人出现压力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比如说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那么我们知道,尤其是生理反应的过程,跟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说一个人在大的应激或者持续应激的情况下,他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血糖会升高,甚至像皮质醇这些内分泌激素水平都会升高。
那么,这种升高如果不能够动态地调整,持续存在,一定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比如说有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功能就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会被抑制,最终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变差。
当然我们知道免疫系统跟我们抵御疾病密切相关,跟我们能不能消除体内的病*细菌密切关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应激跟免疫系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我们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