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8月2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生物对环境压力产生的适应性应激反应,能通过母系遗传给下一代。
该研究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线虫神经元的线粒体因环境压力而“受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一种适应性应激反应——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这种反应可在后代中代代相传。
神经元线粒体应激通过调控mtDNA水平诱导UPRmt的跨代遗传
继承了这种反应的线虫后代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包括耐热、抗病原菌感染、以及抗百草枯*素(急性线粒体损伤)的处理,而且获得了更长的寿命。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线虫后代发育迟缓,且生殖力下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遗传了良好抗压能力而付出的某种代价。
既然线虫妈妈的抗压能力能遗传,那人类妈妈的抗压能力能不能遗传?严格来说,这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线虫作为一种低等动物,生理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基本没有心理活动过程,它们面对的压力是物理环境中的生存压力,比如高温、细菌、*素等。
而人类的生理结构复杂得多,并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多变的情感和社会行为,所面临的压力既有生存压力,也有心理压力,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压力更加常见,而心理社会因素又是极难通过实验来模拟和控制的变量。
就拿心理创伤来说,我们在临床中为青少年患者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发现,创伤记忆至少包括了4个方面:强烈的负性情绪、不良的认知、当时的情景或画面,躯体的感受。
就算两个人都遭受过类似的创伤事件,可他们各自的创伤记忆是不同的,尤其是负性情绪和不良的认知。
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的情绪建构理论也指出,无论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所谓的“同一种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其大脑被激活的神经元群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情绪的构成是非常多变而且个性化的。
所以,从线虫研究上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套用在人类身上。
不过,这个研究再次证实了一个突破了很多人旧有认知的遗传方式:生物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后,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基因表达方式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我们在分析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遗传因素”时,已经介绍过这种遗传机制,也就是“表观遗传学机制”。
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的认知里,“遗传”就是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其实属于单基因遗传,比如个体将有缺陷的基因遗传给了下一代,典型的例子有白化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
但抑郁症、双相障碍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在多基因遗传研究方面也找不到确切答案。相反,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涉及到遗传因素时,也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进行的。
也就是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患者的父母并不是基因本身有缺陷,而是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传给了下一代,令下一代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抑郁症、双相障碍父母的基因表达改变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可能遗传自他们各自的父母,但更有可能来自于后天环境。
既然后天环境可以塑造“容易患病”的基因表达,那么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不容易患病”的基因表达。科研已经证明,精神科药物、心理干预、睡眠节律和生活方式等,都可以令基因表达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优良的性格也能够通过后天的教养和生物学层面上的表观遗传机制传给下一代。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农村妇女,父亲去世后,她并没有低沉太久,很快就挑起了家庭的重任。遇到别人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时,她丝毫不畏惧,勇敢反抗。
我们兄妹5人从小乐观、坚强,有股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也许正是受到了母亲在表观遗传机制上的馈赠,当然更多是她言传身教的影响。
所以,如果年轻夫妻们希望未来的宝宝拥有良好的性格,那么先改善自己的性格,改善表观遗传特质,这非常重要。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即使孩子在先天遗传了优良的性格品质,早期表现得乐观开朗,但如果后天成长环境不理想,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那这种优良的性格品质会不断被削弱、逆转,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风险会不断增高。
因此说到底,虽然先天因素有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应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培养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才能更好地预防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并更有可能让这种优秀代代相传。
#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