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要给永久基本农田体检 让每一块土地都有“身份证”
浙江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主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今年还要在2500万亩基本农田中选一批质量等级高、生产能力有保障、土壤无严重污染、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永久保护,严禁建设占用。
为全面掌握和跟踪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浙江在嘉兴等地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档案试点建设。6月25日,在第25个全国 土地日 之际,浙江在线从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获悉,浙江要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嘉兴等试点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评价和建档工作,初步建立全省基本农田农业地质环境监测络。
质量档案的建立,相当于每一块永久基本农田都领了一张 身份证 ,土地质量方面的信息变得清清楚楚。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铁雄介绍。
据了解,质量档案主要由 文、图、卡、库、码 组成, 文 就是永久基本农田质量调查报告, 图 就是质量等级分布图, 卡 就是质量记录卡, 库 就是质量数据库, 码 就是二维识别码。利用调查评价成果,可以为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供清洁土地、富硒土地、重度污染耕地等成果资料,确保重度污染、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不被划入示范区。
嘉兴秀洲区、嘉善干窑、海盐澉浦等地利用调查评价成果,将养分含量丰富、清洁连片的富硒地块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据不完全统计,富硒米市价为普通米价的5倍,仅干窑,每年可为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